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84张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周敦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荷塘月色朱自清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有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匆匆》等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课文背景一、课文字词生字词:xièpìduówěngmíniǎonuó煤屑路幽僻踱着蓊郁弥望袅娜sèbóqiànyuánzhàoliǎnjū羞涩斑驳倩影媛女櫂敛裾fànēzhuìshāoxìhānwǎn梵婀玲点缀树梢空隙酣眠宛然二、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写荷塘四周的小路、树木等景色及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美景。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荷塘月色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2.文章结构表:(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7-10)写景中人(情)(尾声)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a、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b、抓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3、读课文❶、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为何想去荷塘边散步?❷、为排遣心灵的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❸、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家—小路—河塘—家❹齐读第三自然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a、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写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c、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❺这段独白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哀愁,也有淡淡的喜悦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超脱现实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小径❻一路上,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线索(一)朗读、赏析第4自然段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景?从哪些方面写的?2、作者是怎样从这些方面描绘这月下河塘美景的?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的妙处。月色下的河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袅娜”、“羞涩”本是形容女子的,在此用于荷花身上,写出了荷花的娇美身姿和羞涩神情,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感情。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❶.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❷.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的特点,突出了荷花的清新淡雅和冰清玉洁。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比喻(博喻)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运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香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e、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河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波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颤动,肩并肩挨着——拟人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将叶子“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这样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f、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是将其拟人化。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将所见与想象结合,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拟人3.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月下河塘图总结: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按观察的角度,即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顺序来写: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二)朗读、鉴赏第5自然段1、朗读,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泻——既照应了上句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有“人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名曲光、影将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地描摹出了河塘上的月光月影虽浓淡不一,却和谐之至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通感月光素淡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光影素淡图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动态美——淡雅幽静——追求自由月色——静态美——朦胧静谧——暂获平静↓↓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三)诵读、鉴赏第6段树色:远山:路灯: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闹蝉唱蛙鼓图荷塘四周景色1.提问:本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本文的三“美”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1、画面美: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4-6)集中体现了这点4.月光下的荷塘5.荷塘上的月色6.荷塘四周的景色2.语言美:修辞:拟人、比喻、通感动词:泻、浮、洗、画叠词: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约、淡淡语言作用小结:比喻拟人通感动词叠词•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3.情调美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阅读7—10自然段,作者由眼前的河塘,联想到了什么?(四)学习第三部分联想到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联想到千余年前的六朝,联想到两千里之外的江南故乡。采莲赋采莲旧俗采莲名曲憎恶现实向往美好自由快乐作者为何忽然忆起江南采莲的事情?作者出其不意的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