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课件--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砌体结构工程系:刘玮潇第一章绪论1.1砌体结构发展简史1.2砌体结构的优缺点1.3砌体结构的应用范围1.4砌体结构的发展趋势1.1砌体结构发展简史•砌体结构由各种块材和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随承重结构所用块材种类的不同又分别称为砖结构、石结构和砌块结构。砖、石砌体结构又称为砖石结构。因此,砌体结构的范畴是砖石结构和砌块结构。一、砖石结构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1、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约6000~4500年前),已有木骨泥墙建筑。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先是想出了在可燃材料的墙上涂抹草泥的办法以防火。渐渐发展到应用木骨泥墙防火。木骨泥墙,即用树的枝干扎成排栅,中间用草茎充填,然后再覆盖草茎泥而构成。2、公元前221年已有烧制大尺寸空心砖。3、公元229~588年,实心砖已普遍使用。4、鸦片战争后(1840年后)开始采用砖墙承重。二、砌体结构在我国的发展过程1、在1644~1911年、19世纪中叶以前,我国的砖石建筑为城墙、佛塔和少数砖砌重型穹拱佛殿以及石桥和石拱桥。其中公元581~617年李春所造的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1991年10月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选为第12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在此之前被选定的有:英国伦敦铁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巴拿马运河、澳大利亚的悉尼湾大桥、苏伊士运河、意大利比萨斜塔、埃及金字塔、荷兰的须得海围坝、英法隧道、美国胡佛坝等。2、19世纪中叶以后至1949年大致100年左右,我国广泛采用承重墙,材料仍为粘土砖。3.1949年以后,砌体结构有了较快发展。(1)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我国的石拱桥建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新的发展(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3)逐步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砌体结构设计计算理论。1955年参照苏联修订了《砖石与钢筋砖石临时设计规范》、《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2011年我国有颁布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规范之一。中国四大古桥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中国的四大古桥指的是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福建的洛阳桥和广东的广济桥(湘子桥)。赵州桥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它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是由著名的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的,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宋朝哲宗皇帝赐名安济桥,取意“安渡济民”。传说传说赵州桥是鲁班一夜之间造好的,这个奇迹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赵州桥是由28道拱圈并列而成,主拱圈等厚1.03m,主拱圈上有护拱石。净跨37.02m,矢高7.23m,上狭下宽总宽9m。在主拱圈上两侧,各开两个净跨分别为3.8m和2.85m的小拱,以渲泄拱水,减轻自重。拱桥的基本组成1-主拱圈2-拱顶3-拱脚4-拱轴线5-拱腹6-拱背7-起拱线8-桥台9-基础11-拱上建筑L0-净跨径L-计算跨径f0-净矢高f-计算矢高f/L-矢跨比赵州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拱桥按拱上建筑分类:1.实腹式拱上建筑2.空腹式拱上建筑分类施工特点:赵州桥全桥由28道独立的拱圈并列组成。每券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每券砌完合拢后就成一道独立拱圈,砌完一道拱圈,移动承担重量的“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同时又利于桥的维修,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独立负荷载重,又便利于修缮。为了加强各拱圈的连接,李春采用9道铁梁贯于拱背之上,接着用腰铁嵌入拱石之间,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赵州桥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成为“坦拱”,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仅1.549米,由五层排石垒成。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黏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小的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自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装饰赵州桥的装饰也十分讲究,雕刻着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尤以蛟龙最为精美。元人刘百熙在《安济桥》中写道:“水在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赵州桥精妙的设计和工艺,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而且类似的敞肩拱桥设计在欧洲到十九世纪中期才出现,比赵州桥晚了1200多年。赵州桥经历过有记录可查的10次洪水,8场战争和多次地震,依然能屹立1400年,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卢沟桥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13公里、丰台区宛平城西门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历史。全长266.5m,共11孔,净跨不等,自11.4m至13.45,桥宽9.3m。墩宽自6.5m至7.9m。拱圈接近半圆形。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圈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铁榫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作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卢沟桥桥型优美。从金章宗年间“卢沟晓月”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记述此桥并赞叹不已,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卢沟桥的沧桑历史(1)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在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道,同时亦是军事要地。(2)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3)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第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木。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4)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5)1988年9月3日是一个大晴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卢沟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一座梁式石桥。由于桥坐落在古时万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工程历时七年,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至今。主要用于它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历史: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42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广济桥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扼控闽粤,为交通要津,全长518米。因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桥畔的石碑上书“洪水止此”,故此桥又俗称湘子桥。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当年的24个桥墩上建有24个式样各异的亭台楼阁,桥中间的一段用铁链串连18艘木船,方便洪水入海及巨轮通行。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历时57年建成。广济桥在800多年建设史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奇闻轶事。由于屡修屡圮,人们便祈求吉祥。清雍正6年(1728),在大桥又一次修好后“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铁牛背上铸有“镇桥御水”四个字,分别安置在西岸的第8墩和东岸的第12墩上。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道光22年(1842)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只铁牛跌入河中,以后在上游较远处发现。另一只在1939年遭日本帝国主义者飞机轰炸,后不知去向。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西第5个桥墩的分水尖上。为此,在潮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2003年至2007年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修复了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并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全桥用汉白玉琢成,主拱圈采用蛋形尖拱,配以双向反弯曲线的桥面,宛如驼峰高耸,俗称驼背桥。这座桥净跨径11.38米,为取得通航净空,拱矢特高,约7.5米,桥下曾通行小火轮船,供清慈禧游园使用,以纤巧、挺拔、轻巧为其特色。中国其他古桥欣赏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建于1916年,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这座横跨林溪河的木石结构大桥,有5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中有5个多角

1 / 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