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之六《经济生活》的教与学如何进行德育价值和功能教育政治课负被赋予了特有的德育价值和功能。《经济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个必修模块,也同样是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生活》的教与学如何进行德育价值和功能教育呢?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郭林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现整理学习笔记如下:必须在教学中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防止道德教育中的教条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特殊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人格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创造性.通过《经济生活》的教与学,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应当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社会公认的市场经济道德准则。第一要找准德育教育和教材的结合点.比如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据此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自强的精神。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据此培养诚实守信、竞争创新优良品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以此在契机培养学生利益兼顾、公平公正的道德风尚。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由人民共同享有。结合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和谐合作教育第二、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道德的主体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特别是高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独立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对道德说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自身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独立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渗透道德价值观教育,必须探寻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反思经济现象中提高道德认识学生在对生活中经济现象的观察中,往往会自发形成一定的道德感知,如对拜金主义的反感,对假冒伪劣的憎恶等。将这些感性的道德认识上升为理性的道德信念,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经济现象作深入的分析和反思,使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经济生活中是非、好坏、善恶的正确态度和评价,切不可把一整套抽象固定的道德标准硬灌进去。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简单地将“穿名牌”、“贷款消费”与“艰苦奋斗”的道德要求对立起来就难以让学生信服,甚至会引导学生说假话,削弱道德教育的效果。再如,面对“毒牛奶”等食品安全事件,教学中除谴责个别企业唯利是图、强调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外,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此类事件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反思自己如果置身那样一个环境,能否坚守作为社会公民的道德底线,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在揭示经济规律中发展道德思维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往往很难简单地用是与否、善与恶去评价。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关键是使他们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面对经济活动中多样的道德冲突,能够理性地作出取舍和选择。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或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两难的经济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引导他们在对道德冲突的思考、比较、讨论和争辩中,将尊重经济规律和坚守道德责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例如,在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全资收购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社会上许多反对的声音。汇源与可口可乐的交易到底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还是出卖国家利益和民族品牌的背叛行为?对此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意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深化学生对商业原则、道德原则的理解。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与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经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导,启发他们自觉接受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乱用零花钱;生活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不够买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在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将促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断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