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肿瘤学选修作业(来源发展与展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述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一院2016级专硕1班庞琳蓉20161101034中医长达数千年历史,浩瀚渺茫的古代医籍中不乏关于肿瘤的症状、诊断及治疗的描述。肿瘤虽然是近代才有的名词,但是关于这个病的描述却依靠古籍的流传而保留了下来。中医药学关于防治肿瘤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在肿瘤的辨证论治方面具有独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一、中医肿瘤学发展历史早在中国古代,例如在甲骨文中,已有了肿瘤这类疾病的记载。成书于公元100年左右的《说文解字》,已收有不少类似肿瘤病的名称。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其中有“廆”,它的含义,据说就是《诗经²小雅》中说的:“譬彼坏木,疾用无枝”,有肿瘤的“肿”的意思。又如“瘨”,《诗经²大雅》中有“胡宁瘨我以旱”,瘨是疾病的意思,被解释为腹胀。《春秋左传》中有“张,如厕”,张就是胀。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在《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者,瘤也,日久则传舍或留著于各处,此为中医对转移肿瘤疾病的最早记载。书中所记载的肠蕈、伏梁、马刀、石瘕、积聚、噎嗝等病证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如《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月真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则与现今临床所见的食道、胃、贲门肿瘤症状相似。同时,《内经》中提到的“祝由”,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疗法。对于真正的肿瘤病,单纯的心理疗法是不能有效的。所以说:“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说得很明确了。张仲景有不少方子在肿瘤病的治疗中应用。现今治疗肿瘤病的几大治则,例如:扶正、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以及常用的诸如虫类药、矿物类药以及带有某些毒性的药物,在张仲景前后的年代,例如现今出土的武威汉方等,都已经在普遍应用。典型的例如“人参鳖甲煎丸”。在《金匮要略》上称为“鳖甲煎丸”。当时是治疗“症瘕”—“疟母”的。近年已作为一种抗癌药,广泛用于肝癌等腹腔肿瘤。方中有虫类药,例如鼠妇、蟅虫、蜣螂等和蜂巢。有矿物药,如赤硝。以及扶正的人参,活血的紫葳、牡丹,软坚的鳖甲,清热的黄芩等。这些药也在肿瘤的辨证论治中得到广泛应用。魏晋隋唐五代时期,肿瘤学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某些肿瘤如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及其它内脏肿瘤病因病机及诊断的认识,治疗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晋・皇甫谧总结秦汉三国以来的针灸学成就著成《针灸甲乙经》,书中载有大量的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内容,能够根据噎膈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来治疗。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当时医生的急诊手册,还论述了甲状腺肿及常见肿瘤的治疗。如书中记载:“凡症见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症有结节,便害饮食,转羸瘦。”葛洪认识到肿瘤病有其发生、发展、恶化的典型过程,对于肿瘤疾病要预防为主,防止其传变和转移,还发明了红升丹、白降丹等升华药品,开创了化学治疗的先河,对后世痈疽、肿疡、瘿瘤、赘疣的治疗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宋金元时期,由于医学流派之间的争鸣等原因,丰富了学术思想,充实了肿瘤学防治理论的内容,促进了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对癌的症状、病性也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认为癌症是“毒根深藏”造成的,为后世苦寒解毒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提出了癌有“穿孔透里”和易于浸润、转移的性质。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进行了细致地观察,描述其早期可治,晚期难治。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瘿瘤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包括现今临床上的甲状腺瘤等颈前肿物及其它软组织良性或恶性肿瘤。金元明清时期,刘完素力倡寒凉用药以治疗火热病,于后世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用凉膈散治疗噎膈病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对于癌瘤患者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作用。朱丹溪倡“相火论”,对“反胃”、“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治疗,主张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为主,并创立大补阴丸、琼玉膏等方。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类经》和《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瘕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提出了对噎膈、反胃等病的不同治法,还提出及早治疗轻浅病证以防止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发生,对当今治疗肿瘤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国以来,祖国传统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医肿瘤学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从有关肿瘤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及预防方面的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展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中医肿瘤治疗及现状肿瘤在中医学上属癥瘕积聚阴病范围。《灵枢·百病始生篇》对其病因病机有其明确阐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之乃成积”。阴寒凝聚是其本质,是故唯有破阴通阳,行“温气”通“六俞”,提高人体代谢机能才是逆转病势之根本所在。潜至阴,萱至阳。其病因病机病理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毒”、“虚”、“瘀”。(一)病因病机肿瘤的病因中医认为主要病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化学、物理、病毒、遗传等因素。肿瘤病机可归纳为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内蕴、正气虚弱。除此之外,还与体质、精神、情志状态、自然环境、社会工作有密切关系。正气不足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体正气虚弱,无力驱邪,邪气居其间,导致气阻血瘀,痰凝湿聚,毒热蕴结而成有形赘生物。痰瘀热毒为肿瘤发病之标。1.邪毒郁热:外受毒邪入侵,日久均能化热化火,内伤七情,亦能生火,火热伤气,烧灼脏腑,是为邪热火毒。毒蕴于内,日久必发。癌症病人多见热郁之证,如邪热嚣张,发为实热之证,表示肿瘤正在发展,属病进之象。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则久治不愈,或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皮肉腐黑,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故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为治阳证癌之大法;而阴毒之邪则需温补托里,扶正祛邪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2.痰湿蕴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湿,脾虚则水湿失于健运。皮下肿物不痒,经久不消,多以消痰散结,化痰通络法治疗,而湿毒为患,则以祛湿解毒法治之。气滞血瘀:气血瘀滞、日久可生癌肿,历代文献指出,血随气行,血气不行则血瘀。《医林改错》中指出:“肝腹结块,必在形之血”,说腹内肿块,多由血瘀所致,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癌主要法则之一。3.脏腑亏虚:历代医籍指出,脏腑功能失调与肿瘤发病有关。如明代张景岳说:“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多有积聚之病”。在恶性肿瘤病程中,由于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面削形瘦,削骨而立,气血双亏。(二)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多以健脾益气、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为主。现今肿瘤医学发展迅猛,中西医结合出现更多惊喜与精彩。如说砒霜的三氧化二砷成分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作用研究。瘤机制的研究中。大量的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是通过多个环节起到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这些环节包括:直接杀灭和抑制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或凋亡;抑制多药耐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以及抗微管作用、抑制拓扑异构酶和细胞端粒酶活性、干扰和拮抗促癌剂的作用、调整凝血机制、减轻血液高凝状态、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以及调控肿瘤干细胞功能等方面。说明中医药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靶点来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西医结合在癌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西医结合提高外科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凡能行手术切除的肿瘤均应手术切除治疗,通过手术可极大限度地减少病体内的癌细胞数目,使宿主与癌细胞比势改变,有利于宿主,也可有利于打破癌细胞的免疫封闭。手术造成的损伤和破坏,则可用中西医治疗使之恢复,特别是中医药的作用值得重视,许多外科专家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的作用充分肯定。2.中药与放疗结合目前研究表明:中药与放疗结合可以减少放疗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放射线是一个热性物质,其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亦作为“热毒”作用损伤人体气阴。临床中,我们常选用益气养阴、凉血解毒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紫草、牡丹皮、生地黄等减轻毒副作用。对于放疗而致的皮肤及粘膜损伤,中药外用亦有很好的疗效。此外,中药与放疗结合可提高放疗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病变部位癌细胞的氧含量,使乏氧癌细胞对放射线敏感,从而增加放疗效果,临床常选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芍等。3.中药与化疗结合化疗药物治疗近几年发展很快,疗效确切,但化疗所引起的毒副作用亦为众所周知,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使用,而中药与化疗结合一方面可以减少或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临床疗效。预防肿瘤复发转移,阻断癌前病变活血化瘀能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和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采用清热解毒,清除内热的方法,使气血流行通畅,机体恢复平衡,增强抑制癌细胞繁殖的能力,使癌瘤得到控制或治愈。中医药治疗肿瘤疗效确切,在综合治疗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中医药治疗肿瘤是一种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靶点的整体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和生命质量提高是其显著特点。中医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反应,中医药治疗肿瘤是一种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靶点的整体综合治疗,利用中药调整患者机体状况,调动内在的抗病力,全面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改善或减轻癌变过程中机体的调控失常,为宿主重新建立对肿瘤的控制能力提供条件,并使机体适应新的内在环境,减少肿瘤给机体带来的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带瘤生存和生命质量提高是其显著特点。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作用和缓持久,近期有效率低,瘤体的缩小或改变不明显或较缓慢;但自觉症状改善明显,生命质量较高,总的生存期延长,远期稳定率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受当时所处的环境影响,诊断手段的限制,医家对体表的肿瘤,或体表症状出现较早的肿瘤描述较多,记载的治疗方法也较多,并且比较成熟,医家们对内脏肿瘤的发生与发病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记录下来,虽然按现在的诊断标准,这些肿瘤已在临床上出现明显的症状、体征,大多数已不是早期的肿瘤病,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治疗,并且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然有许多方剂在使用。三、中医肿瘤的未来展望中医药在肿瘤中的应用是我国肿瘤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如何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最新的肿瘤研究成果,使中医肿瘤学术发展与国际肿瘤研究接轨,这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近期中医肿瘤研究领域有望取的显著进展或突破的研究方向1.中医肿瘤创新理论研究:目的在于从多层面探索中医肿瘤特色病因病机、辨证规律等,构建全新的、具有突破性的中医肿瘤创新理论体系与方法。2.中医肿瘤证候学研究:采用文献整理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肿瘤的临床证候特点,对证候核心特征进行规范化研究;进行肿瘤病证结合及方证对应研究;建立中医肿瘤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开展证候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的探索性研究。3.中医药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生活质量研究是目前肿瘤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开展中医药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对发展中医肿瘤学科具有重要意义。4.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研究: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的建立是提高中医肿瘤临床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关键。而中医肿瘤临床疗效标准的确立,将为中医肿瘤临床科研提供更可靠的基础。所以,开展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研究,对提高中医肿瘤学科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中药外用控制癌性疼痛的研究:解除癌症患者疼痛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外用缓解癌性疼痛是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特色与优势,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有望取得显著进展与成绩。(二)中医抗肿瘤新药与新剂型的研究中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是目前中医肿瘤治疗发展的关键,我们应从辅助用药研究转向特色抗癌中药的研究开发。药物剂型研究应逐步转向新型给药制剂开发,如外用经皮给药制剂、控缓释制剂等。(三)中医药防治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放疗、化疗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