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活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余华的《活着》摘要: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又残酷的故事:神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如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余华揭示了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客观而又冷峻在讨论《活着》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时,我觉得对指导当今现实具有很大的意义。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而透彻的研究。严格地进行一次论文的研究或者说研究这样一部小说是一个非常细腻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阐述其中的重点,分析作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下面重点分析一下作品中的“人物”——福贵。关键词:“苦难”“坚强”“死亡”“活着”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玩乐无所不好。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他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的人。用他的话说:只想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对他的生活全面写照。有评论家说,这是作者的消极人生观,然而我觉得这又是客观现实,谁也改变不了。试想,在现实当中,我们为物质欲望而奔波,忙于奔命。可最终我们却失去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失去了做人的最根本的原则。其实从古至今我们追求最原始的就是“活着”,只有健康地活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我们却忽视了这最原始的的人生哲学。为了名利、金钱而追逐“机关算尽”却误了卿卿性命”如同飞蛾投火,自取灭亡。福贵的命运揭示这样的现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充满了许多变数。福贵多次死神擦肩而过,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第一次,他在赌场上把全部的家当输给了龙二,却因此躲过了一劫。解放后,龙二因为是地主成分,而被投入了大牢,最后竟然被枪毙了。用龙二的话说,我是替你吃子弹的。第二次,他进城却被国民党抓了劳工,他却奇迹地生还了!和他一起的春生也活命了,后来春生当上本地的县长。可偏偏福贵的儿子却为了给春生的妻子献血而死了,在那个医院里。后来福贵的女儿凤霞因为难产也死了那家医院里,命运真是充满了变数和许多未知。春生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一场革命中忍受不了打击而自杀了!用福贵的话说,人要想死谁也救不了。这里除了福贵的爹娘因为败家死于非命外,外在的死亡是多方面的。福贵在去给娘请郎中的途中,他被抓去当了壮丁。在部队里他认识了老全,一位老兵。以及和春生这样一个年轻人。老全最后也死于非命。在这里作者描述非常残酷的战争场面:几千各伤号在黑色的迷雾中一夜之间全部死去。在这里战争是残酷的,而活下去又显得多么的以艰难。福贵带着求生的愿望最终活了下来。他最终见到了自己心爱的妻女。福贵可以说是一个艰强的老人。他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所以面对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他阻碍不了环境,阻碍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坚强地活着......。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许多意外的打击。有的人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而有些人无视于自己的生命,选择不归路而“自杀”自杀实际是一种残害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不负责任。人活着就应该分享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里去现实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不负于人生匆匆的几十年。那时候我们可以坦然地说我没有白来人生一回。龙二神气了四年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做地主也没赶上时候。人民把他抓去,说他是恶霸地主。可他也不识时务,最后给毙掉了。命运在这里发生很大的转机。看似是一种巧合,实际是时代的变化。只要地球是运动的,人不可能总是在一个位置,也不可能一辈子总倒霉。龙二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会被毙掉。”“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呀。”这时的福贵发出了阿Q似的自嘲: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我想自己是应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正了。这一段内心甘情愿独白,表现了人生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最后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这里有一些宿命的成份,但这又是事实,他反映了我们身边普通百姓生活,揭示了人生真理的内涵。)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记者王玮的访问。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它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的生存,甚至不像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是“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余华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对人的悲剧处境的体验过程。他的叙述,完全随着他对人的体验和理解的变化而变化。最初的时候,余华眼中的人大多是欲望和暴力的俘虏,是酗血者,是人性恶的代言人,是冷漠的看客,是在无常的命运中随波逐流的人,那时的余华尽管在叙述上表现出了罕见的冷静,但文字间还是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寒冷和血腥气息;到《在细雨中呼喊》,因着追忆而有的温情,如同闪光的话语链条不断地在小说中闪烁,余华的叙述也随之变得舒缓、忧伤而跳跃;到《活着》,由于善良、高尚、温和、悲悯、宽容等一系列品质,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精神底色。余华在小说《活着》的序言里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书中写到的那个夏天,有人劳作,有人扒灰,书中的余华和孤单的富贵老人坐在小院里某个角落,可能旁边还有那只叫富贵的老驴,然后心态平和地讲述“活着”。小说中的福贵的一生是漂流的一生,有些情节还是“生硬”的,但是由于是双重转述的“回忆”结构,可以理解为小说结构上对作者情景设置的回应,小说里的富贵,没有遇到好人,也没有遇到多少坏蛋。他活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实的生活赐予他的是一个大起大落的生活。生活在一段大起大落之后,马上归于了平静。呵,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人生三根草,不知哪根短呀!参考文献: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