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第一节包气带与饱水带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地下水面: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一个自由水面,称为地下水面。地下水位:地下水面至基准面的高度,一般用海拔高程来表示。地下水面通过打井或地下开挖来确定(图3-1)。包气带:地表以下到地下水面之上,岩石中的空隙未被重力水所充满。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的带。二、包气带特点: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水的存在形式多样: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土层含水量垂直分带:图3—1包气带与饱水带作用: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道;“重力水”通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充),部分水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输,蒸发,消耗出去。三、饱水带特点: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①重力水,②结合水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续的)→传递压力→在水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意义: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力水涌出来!第二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一、基本概念划分原则:在地下水位以下,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划分含水层: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如各类砂土、砂岩等。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弱透水层: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驱动),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二、概念的相对性上述的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划分,有几个模糊概念“相当水量,微不足道,较大水力梯度”等。在“地质学”思考问题中,通常很难用严格的“是与非”的逻辑思维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和模糊的概念,这样更切合实际。(1)从理论意义来看微不足道,有时空尺度的制约。如华北平原早期地下水开采就是典型的例子,深层水与浅层水的开采与评价,以中间的粘性土层视为“隔水层”,分别使用与开采深层水与浅层水;在最先开采深层水时发现,深层水水量大、水位高(部分自流),开采一段时间后,深层水位下降很快,浅层水开始向深层水“越流”。显然,在时间空间足够长和大时,被视为隔水的粘土层变为了“透水层”。(2)从概念应用来看,相对性的意义在于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划分是相对的,满足需要就可以了,在某处打一口井,出水量80,作为小规模的供水,不能满足需要,地层定为隔水层;但作为饮料厂的装瓶生产,水量又能够满足需要,该地层就会定为含水层。再如,某种岩层的渗透性比较低,从供水的角度,它可能被看作隔水层,而从水库渗漏的角度,由于水库的周界长,渗漏时间长,此类岩层的渗漏水量不能忽视,这时又必须将它看作含水层。严格地说,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只不过某些岩层(如缺少裂隙的致密结晶岩)的渗透性特别低罢了。从这个角度说,岩层之是否透水(即地下水在其中是否发生具有实际意义的运移)还取决于时间尺度。当我们所研究的某些水文地质过程涉及的时间尺度相当长时,任何岩层都可视为可渗透的。随着模拟技术的发展,现代水文地质学在分析与模拟时,不再将地层简单的划分为“含水或隔水层”的了,采用模糊数学的研究方法,给个相当于隶属度的1和0之间的任一个数,如0.8,0.75,0.7,……0.3等等;引用地层的“透水性”描述地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三节地下水分类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之,包括包气带中和饱水带中的所有水。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岩层空隙中的水(饱水带中重力水)。地下水分类依据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埋藏条件(赋存部位):包气带(上层滞水)、饱水带(潜水和承压水)表3-1是根据含水介质三类与埋藏条件(三类)划分的9类地下水。表3—1地下水分类表图3—3是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与埋藏条件划分地下水的图示。图3—3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6—泉(上升泉);7—水井,实线表示井壁不进水;a—上层滞水;b—承压水第四节潜水与潜水含水层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自由表面——即没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相通,水面不承受大气压强以外的任何附加压强。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区分上层滞水。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一般地,房屋建筑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多为潜水。二、基本要素(专业术语)潜水含水层的基本构成:(参见图3-4)(以下要素结合图制作动画)图3—4潜水1—含水层;2—隔水层;3—高水位期潜水面;4—低水位期潜水面;5—大气降水入渗;6—蒸发;7—潜水流向;8—泉三、主要特征潜水的基本特征:1)补给:降水入渗,河湖入渗2)排泄:泉,河,蒸发3)动态:补给或排泄通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4)水循环交替迅速: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5)影响因素: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著,易污染潜水的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决定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其埋藏特征——位置浅且上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第五节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一、定义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图3-6图3—6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1—隔水层;2—含水层;3—潜水位及承压水测压水位;4—地下水流向;5—泉;6—钻孔,虚线为进水部分;7—自喷井;8—大气降水补给;H—承压高度;M—含水层厚度二、基本要素与特征结合图3-6,认真理解承压水和承压含水层的组成要素: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隔水顶板隔水底板承压含水层厚度(H)埋深(D)⑥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线的连线(面),此线是虚拟的(如图有压管)⑦承压高度:含水层某点的承压高度数值上等于该点的测压高度⑧补给区:仅分布于出露区⑨承压区:含水层中具有承压高度的分布区⑩排泄区:⑾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主要特征(与潜水相比):补给与排泄: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水交替慢,平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水化学:变化较大,一般矿化度较高,可以保存很“古老”的水。动态: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能力很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不变,储水与释水时,厚度是如何进行的?!研究方法之一:绘制承压含水层的等测压水位线图(加地形等高线)承压水的基本特征是由于上部受到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隔离,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差,水循环也缓慢得多。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污染,但是一旦污染后则很难使其净化。三、承压含水层的贮水与释水与潜水不同,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与排泄时,由于隔水顶板的限制,不通过增加或减少含水层厚度而容纳或排除增减的水量。补给增加水量:通过水的密度加大及含水介质空隙的增加而容纳。排泄减少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含水介质空隙缩减。比照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定义,承压含水层定义为贮水系数。贮水系数:是指其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图3—8)。图3-8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的比较〔Ferris,1962〕(a)承压水含水层;(b)潜水含水层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在形式上,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也有人称之为潜水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也有人称之为弹性给水度)非常相似,但是在释出(或储存)水的机理方面是很不相同的。水位下降时,潜水含水层所释出的水来自部分空隙的排水。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出的水来自含水层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从而与承压含水层厚度有关)。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释出的水,远较潜水含水层水位下降时释出的小。一般,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为0.005—0.00005,常较潜水含水层小l—3个数量级。由此不难理解,开采承压含水层往往会形成大面积测压水位大幅度下降。第六节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在自然或实际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有时在复杂条件下很难将某些含水层中的水划定为潜水或承压水。如在山区多层地层结构时,强烈的切割作用,往往会形成多个地下水面在厚度很大的含水层中,部分地段可能为承压水,部分段就会出现无压水(也有称层间水)一个封闭的含水层有时也很难给出是潜水?还是承压水?的划分,如图3-9。开采前—为潜水含水层;开采后—转变为承压含水层。图3—9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1—含水层;2—隔水层;3—阻水断层;4—天然地下水位;5—开采后的地下水位;6—潜水流线;7—承压水流线;8—泉;9—开采钻孔第七节上层滞水上层滞水:分布在包气带,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有实际利用价值的重力水。特点: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弱透水层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雨季积存一定水量,旱季逐渐耗失;不能终年保持有水;动态变化显著。作用:只有在缺水地区才能成为小型供水水源或暂时性供水水源。上层滞水极易受污染,利用其作为饮用水源时要格外注意卫生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