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成人的体液占体重的60%,其中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2/3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血液是一种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体液组织,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构成。起着物质运输和调节机体各部分组织液的作用,对于实现机体各部分生理功能正常进行和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内环境与稳态(掌握)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稳态的破坏或失衡将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而出现疾病。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细胞中所占的容积比例很小,故可以将血细胞比容近似看成红细胞比容。(二)血浆血浆是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水白蛋白(2)血浆蛋白质球蛋白(3)电解质纤维蛋白原1.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4)非蛋白有机物(5)其他2.血浆渗透压(掌握)(1)概念:渗透压是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溶液的渗透压与溶质的种类,形状和颗粒大小无关。医学上常用渗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渗透压,单位是Osm/L(渗量)或mOsm/L(毫渗量)。(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数值: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对维持包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的(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容量起重要作用。(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在生理实验中和临床所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3.血量(掌握)血量是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循环血量:安静时全身血液大部分在心脏和血管中快速的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血量。贮备血量: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肺肝,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中,流动较慢,称为贮备血量。血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密度与黏滞性人全血的正常密度为1.050~1.060,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越多,全血的密度就越大。血浆密度为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红细胞的密度为1.090~1.092,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利用不同血细胞及血浆密度的差异,可采用离心的方法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2.血浆酸碱度人血浆的正常PH为7.35~7.45。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有赖于血液中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神经,体液对肺脏,肾脏功能的调节。血浆PH如低于6.7或高于7.8,将危及生命。四.血液的功能(熟悉)血液的生理功能由其各组成成分完成。其主要功能:(一)运输功能血液运送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并及时将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还可以运输各种激素。(二)免疫和防御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使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白细胞对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有吞噬和分解,破坏作用;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有止血和凝血作用。(三)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对于内环境中各种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的含量,渗透压,体温,PH等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血细胞生理(掌握)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正常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7~8微米,边缘厚,中央薄,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若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课外小知识: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一般要给与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出现的血浆柱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2.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管中循环运行时,通常要发生扭曲变形,才能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通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1.表面积与体积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红细胞变形能力2.红细胞膜的弹性:弹性降低,变形能力减弱的影响因素3.红细胞内的黏度:黏度越大变形能力越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或变性,均可使黏度增大。变形能力减弱的红细胞在血液流动过程中容易破裂而发生溶血。可塑变形性是红细胞生存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特性。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可反映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能力。若抵抗力小,表示渗透脆性大,易破裂;抵抗力大则反之。(三)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四)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1)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2.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2)维生素B12和叶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合成DNA所需要的辅酶。3.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在生成过程中是经多种调节因子的作用逐渐完成的。(五)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120天。10%的衰老红细胞膜脆性增加,在血液湍急处,衰老的红细胞可因机械冲击而破裂,称为血管内破坏;90%的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当衰老的红细胞通过比它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及微小孔隙时,易停滞在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1.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是一类不均一的有核血细胞。健康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乘10的9次每升。2.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类计数嗜中性粒细胞50%~70%颗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5%~5%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3%~8%无颗粒细胞(二)白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淋巴细胞20%~40%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1.颗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液循环,称为循环池。另一半则滚动在小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上,称为边缘池。中性粒细胞的变形能力,趋化性及吞噬能力都很强所以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还参与吞噬,清除衰老,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2)嗜酸性粒细胞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功能中的作用(3)嗜碱性粒细胞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活化时,可释放介质,合成白三烯和IL-4等细胞因子。它释放的组胺,过敏性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释放的肝素作为酯酶的辅基,可加快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还能释放一种被称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的小肽物质,减轻过敏反应,在机体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嗜碱性粒细胞也起重要作用。2.无颗粒细胞(1)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2)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机体内的免疫细胞。(三)白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与破坏1.白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白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样,都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粒细胞的生成受集落刺激因子的调节。集落刺激因子包括: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2.白细胞的破坏一般来说中性粒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停留8h左右即进入组织,4~5天后衰老死亡;若细菌入侵,粒细胞在吞噬活动中可因释放出过多的溶酶体酶过多而发生自我溶解。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正常的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直径2~4微米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值,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黏附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的过程。血小板黏附需要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内皮下成分和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的参与。2.聚集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聚集。当血小板受到刺激时,血小板发生聚集形血小板栓子,可完全阻止血液流失。3.释放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在发生黏附和聚集的同时,将贮存在致密体,a颗粒或溶酶体内的多种活性物质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的释放。4.吸附血小板表面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5.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功能。(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小血管破损而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然停止,这一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栓子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1.损伤刺激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血管收缩的主要原因2.血管壁损伤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产生肌源性收缩。3.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可释放TXA2,5-HT等缩血物质,引起血管收缩。2.血小板在促进血液凝固中的作用主要环节:1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以利血液凝固反应的进行。2血小板吸附大量凝血因子,使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升高,并相继激活,极大地提高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的速度。3血小板a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可加固血凝块。4血块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进入纤维蛋白网,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牢固的封闭血管破口。3.血小板在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中的作用。血小板可以融入血管内皮细胞,而且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四)血小板的生成,调节与破坏1.血小板的生成及其调节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是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2.血小板的破坏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平均寿命为7~14天,但只有最初的2天具有生理功能。衰老的血小板可在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也可融入血管内皮细胞,或发生聚集,释放反应时在血管内破坏。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若将血型不相溶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血型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所以,血型的鉴定对法医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红细胞凝集的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白细胞和血小板出了也存在一些与红细胞相同的血型抗原外,还有其本身特有的血型抗原。白细胞上最强的抗原的同种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抗原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二.红细胞血型1995年,国际输血协会认可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3个,涉及193种抗原,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系统分型依据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种类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的称为A型,只含凝集原B的称为B型,两种凝集原都存在的称为AB型,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称为O型。ABO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天然抗体,多属IgM,分子质量大,分子质量大,不能通过胎盘。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A型A1A2A+A1A抗B抗B+抗A1B型B抗AAB型A1BA2BA+A1+BA+B无抗A1O型无A,无B抗A+抗B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ABO血型系统的各种特异性主要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链。这些糖链都是由暴露在红细胞表面的少数糖组成的寡糖链。A抗原和B抗原的特异性就是由寡糖链的组成和连接顺序所决定的。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血型抗体可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两类。ABO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天然抗体不能透过胎盘,所以血型与胎儿不和的孕妇,不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凝聚集而破坏;免疫抗体是因为机体接受不存在的红细胞抗原刺激所产生的,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