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产生领域。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的结果只会是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作为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但是,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货币永远也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所有者也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剩余价值无从产生。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2.马克思指出:“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这说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A.能否买到商品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因此,作为流通手段交换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货币在运动中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3.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通过分析资本流通总公式,可以发现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A.G-W阶段的货币上B.G-W阶段商品的购买行为上C.W-G阶段中所购买商品价值上D.G-W阶段中所购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马克思指出:“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这就是说,资本总公式在表面上是同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相矛盾的。马克思提出这个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的,怎样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来说明资本价值的增殖?那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怎样解决呢?剩余价值究竟从哪里产生的呢?我们知道,资本运动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资本的流通过程,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照价值购买的,因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由于: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既然货币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由于商品交换是价值量间的等量交换,它也不会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此货币的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资本家在生产上使用这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这种不等的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对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某种有用性质即具体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某种产品的特殊有用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抽象性质即抽象劳动决定的,这个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比劳动力价值的量更大。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5.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货币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B.劳动力成为商品C.各种生产要素能有效地配置D.市场秩序规范[命题说明]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它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中都是资本的始点。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只是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并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则不同,它借助于商品的买和卖发生增殖。价值的增值过程经过商品的流通过程,也经过商品的生产过程。如果不是孤立地看这两个过程,而是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里的奥秘在于作为资本所有者在流通中买到的是什么商品?如果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于自己价值的商品来,那么价值增殖就可能发生。资本所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6.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G-W-Gˊ,其中的G′=G+ΔG,ΔG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即发生了价值增殖。G-W-G′这个资本运动公式,由于它代表了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它:A.只适用于产业资本的运动B.只适用于银行资本的运动C.只适用于商业资本的运动D.适用于一切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总公式的适用条件。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而资本流通公式则是G—W—G′,其中的G′=G+△g,△g表示原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这个增加额就是剩余价值。可见,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货币能够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价值增殖,这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总公式指的是资本的流通公式。资本的流通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即价值增殖,所以,通常把它称作资本的总公式。最后,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不管在商品流通公式还是在资本流通公式中,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即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发生了价值增殖,但是这里的增殖并不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劳动力商品而得以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7.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A.它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B.它是由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决定的C.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D.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数量和构成,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这是劳动力价值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点。题中A项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点,B项只是劳动力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8.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通过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则是: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以资本与雇用劳动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仅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还是资本的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加工的过程,它的目的性在于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某种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和一般人类劳动过程不同,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由两个特点:第一,由于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出卖给资本所有者,所以劳动必须在资本所有者支配和监督下进行。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所有者占有,所以劳动产品归资本所有者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出卖,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交换所依据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耗费劳动创造了这些新价值。如果新价值量相当于能够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因为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在生产产品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同时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其结果全部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