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项目区位环境分析3.1项目区位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3.1.1行政区划镇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冀,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一直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口岸,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镇海港是宁波港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1200万吨,并拥有我国最大的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镇海区现辖二镇四街道,陆地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公里,户籍人口近23万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贯通、舟山连岛大桥从镇海登陆以后,将从根本上打造镇海全新的区位格局,镇海将全面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镇海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重心转移,推进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生态型发展转变,着力、构筑都市农业体系、生态绿色体系、农村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体系(简称“四大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3.1.2自然地理镇海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是宁波市的北大门。区辖蟹浦、九龙湖两个镇及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四个街道。招宝山位于镇海城东北部,古称侯涛山,又名鳌柱山。侯涛即由“波涛汹涌,惊浪拍天”得名;鳌柱皆因山巅原建有“插天鳌柱塔”;招宝则是“南舶所经,百珍交集”,寓有“招财进宝”之意。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镇海城区是个水网密布的老城区,内城河由西向东蜿蜒交错,贯穿整个城区。由于内城河连接中大河,河床呈东高西低走向,平时只能用关闭闸门来保持水位,多数时候河水成为死水。镇海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平畴沃野,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无霜期长,冬夏季风交替出现,春秋季节有海陆风环流发生。无风沙现象年平均气温16.3度,年平均降雨量1400mm。3.2项目区位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突破年、项目推进落实年、城市管理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各项计划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如下:——全社会生产总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区属生产总值250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22.4%;——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49.3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835.7亿元,同比增长3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4亿元,同比下降26.8%,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30.4亿元,同比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亿元,同比增长19.2%;——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同比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5079元,同比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2.8%;——区属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7%;——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同比下降12.5%,二氧化硫(SO2)排放同比下降69.6%。上述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2010年及“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3.3镇海区发展战略定位镇海新城规划蓝图清晰,规划起点高,功能完备,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宁波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板块。“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性发展战略。对于宁波六大中心城区之一的镇海,提出构筑“两中心、一基地”,即建设以镇海新城为依托的宁波中心城区北部商贸商务中心、以镇海老城为依托的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和以宁波化工区为依托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2010年,宁波启动了最大规模拆迁,拆迁总面积达到了135万平方米,为历年之最,仅城市拆迁一块就涉及居民5500多户。大量的拆迁将产生大量的住房需求,将支撑起住房需求;3.4项目区位人文历史与景观状况3.4.1人文历史镇海历史悠久,小港横山下、沙溪蛇山山麓,均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迹。春秋末越国建国后,其地始有所归属。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立句章县,因本地处句章县治之东,故称句章东境,为时843年。唐武德4年(621)析古句章,分置姚、鄞两州。八年,更鄞州为鄮县,本地改称鄮县东境。唐元和四年(809),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治之始。后梁开平三年(909)5月,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筑城于望海镇;闰八月,钱镠因望海镇地滨海口,有渔盐之利,奏置望海县(《太平寰宇记》),为建县之始。未几改为定海县。当时县境仅辖清泉、灵绪、崇邱和金塘四乡。宋熙宁十年(1077)划鄞县灵岩、泰邱、海晏三乡归定海,元丰元年(1078)划金塘隶昌国,清泉析为东西两乡,自此县辖七乡,定为上县。元时建置袭宋制。明洪武二十年(1387),昌国废县改卫,原昌国县境(今舟山市)统隶于定海县,直至清康熙年间。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定海建名达778年。次年,析出原昌国境另建定海县。至此,舟山归属镇海为时300年。镇海县建置相沿民国时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政治和经济建设等因素,建置更迭与县境变化甚频。1954年底,龙山北部10个乡镇划归慈溪县;慈东的河头、长石等5乡划属镇海;杭州湾口滩浒岛划归嵊泗。1958年自余姚县划入汶溪乡;同年底撤县并入宁波市,1963年1月恢复镇海县建置。1985年7月,再次并入宁波市,同年10月正式撤销县建制,建立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县名共历299年。县自始建至撤销为时1077年。3.4.2项目区位景观状况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毗邻宁波大学,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主要由博物馆和会馆两部分构成。博物馆陈列设一个综合陈列,六个专题陈列(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国近代商业、中国近代实业、中国近现代航运业、中国近现代教育、当代宁波帮专区)。会馆是博物馆的陈列扩展区间,也是海内外宁波籍人士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家园。宁波帮博物馆汇集整合宁波帮的历史人文资源,力争成为宁波帮代表人物资料集大成之地,成为众多博物馆中别具特色、中国仅有的一座。中国宁波网讯:日前,镇海区“江南第一学堂——叶氏中兴学校”的布展方案最终确定。目前,景点围墙已经建成,外部园林工程建设正在展开,内部展厅布置也将进入施工阶段,计划在9月底前便可完工。江南第一学堂“江南第一学堂”源于近代宁波帮先驱叶澄衷先生创办的叶氏义庄内设的义塾,1912年更名为叶氏中兴学校。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帮精英皆启蒙于此。历经百余年文化积淀,中兴学校以“勤朴肃睦”四字校训和“中西兼容”的教育特色而著称一时,尤以作为“商帮摇篮”的育人成果而闻名于世,充分诠释了宁波帮“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重教理念和薪火相传的捐资兴学精神,其办学理念与办学成就当时在江南首屈一指,故被后人誉为“江南第一学堂”。“江南第一学堂”为游客呈现晚清民国时期的学堂文化,学堂始创这叶澄衷的生平,叶氏义庄义塾到中兴中学的百年兴盛史,以及曾师从这里的宁波帮风云风人物的生平事迹。休闲旅游好去处镇海人杰地灵,是海外“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涌现了以包玉刚、邵逸夫和应行久等著名人士为代表的镇海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华人有5000余人。镇海籍的科学家、艺术家层出不穷,生物学奠基人贝时璋、英国诺丁汉大学原校长杨福家等是26位镇海籍中国“两院”院士中的杰出代表,并涌现出了连环画家贺友直、国画家顾生岳、油画家陈逸飞等20多名著名书画家。镇海古迹众多,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招宝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浙东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抗倭、抗英、抗法、抗日为主题的海防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威远城,气势雄伟。古海塘城塘合一,有“东海长城”之美誉。九龙湖风光绮妮,是宁波十佳新景之一。悠久的历史在镇海形成了敢于拼搏的海防文化、敢闯世界的海上丝路文化、开拓进取的商帮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并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构成了具有镇海特色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环境。招宝山招宝山位于镇海城东北部,古称侯涛山,又名鳌柱山。侯涛即由“波涛汹涌,惊浪拍天”得名;鳌柱皆因山巅原建有“插天鳌柱塔”;招宝则是“南舶所经,百珍交集”,寓有“招财进宝”之意。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是宁波市著名风景区之一。距宁波市区15公里,南吞甬江,北临东海,西接古海塘,与南岸的金鸡山隔江相对,是六邑之咽喉,“全浙江之关键”的水陆要冲。自唐宋以来,镇海一直为中国海防和商贸重镇,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招宝山见证了镇海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招宝山景区由15个风景点和纪念地组成,即:威远城、安远炮台、吴公纪功碑亭、巾子山、第一山碑、半山亭、揽江台、棋子坪、明清碑碣、宝陀禅寺、观音阁、宝泉池,摩崖石刻、紫竹林、登云坊。九龙湖九龙湖旅游区总面积36.05平方公里,属中丘地貌,内有九龙湖水库、郎家坪水库、小洞岙水库和三圣殿水库四个水库,水域面积达3平方公里;北面的达蓬山高428米,为旅游区最高峰。九龙湖旅游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良好,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九龙湖旅游区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九龙湖等四个水库水质较好,基本无污染,而且四个水库大小不一,景色各异,又联成一体,加上周围山体绿化植被茂盛,湖光山色,相互辉映,景色旖旎。旅游区内的经济作物经营良好,毛笋、柑桔、杨梅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是农家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旅游区北部的达蓬山上有佛迹寺、佛迹洞、秦渡庵、千人坛、方腊寨、求仙亭等人文胜迹,唐代名寺香山寺也在重建中。旅游区内还有文种桥、净圆寺、小洞岙唐代青瓷窑址等景点。镇海口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镇海甬江入海口一带。镇海招宝山被称为“浙东第一山”,和北仑小港招宝山金鸡山一道成为“郡之咽喉”,地势险要,历代为海防要地。宋设沿海制置司,由统制、统领率水军驻此,扼守海道。明初置定海卫,抗倭时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并建威远城。鸦片战争时,钦差大臣裕谦监防督战,林则徐协助海防。中法战争时,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道台薛福成等筑防御敌。1940年7月,国民政府军队第十六师、一九四师与登陆日军激战退敌。历次抗击外敌入侵中,留下诸多海防历史遗迹。以“商舶所经,百珍交集”,命名的招宝山上现存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等古迹,既是抗御外侮的海防历史博物馆,又是旅游胜地。郑氏十七房郑氏十七房是由郑氏先祖在南宋时期,从河南荥阳迁徙镇海而建。经保护性修复、开发,现已形成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传承基地。村落设计呈棋盘形,整体建筑以幢为单元连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气,浸染了南方楼榭的玲珑,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景区一期保护工程占地1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据史书记载:十七房有三宝,旗杆最多,最高,宁波都能看得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干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倒。郑氏十七房是宁波商帮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十七房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宅外有环河,家家有埠头,小河外有大河,河边小桥流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十七房水系直通宁波、海上,从这里走出了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创办人郑景丰、“老凤祥”创始人郑熙、老北京“四恒银号”兴办人郑世昌,中国第一家大型冷藏企业的开创者郑方、英雄墨水肇始者郑尊法等一批批商业巨子。镇海楼位于镇海城区中心的镇海楼,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洪武年间。楼台用条石砌成,长32.8米,高5.9米,是当地海防的历史见证。镇海后海塘始筑于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090余年历史,现有部分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解放后曾有所加固。海塘东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蛟川街道),全长4800米,宽3米,高9.9米至10.6米,为夹层石塘,东段1300米为“城塘合一”部分。这种形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