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国文教学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脉络。2、了解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内容和艺术成就;了解南北朝小说的发展;了解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3、学习和背诵部分经典名篇。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内容和艺术成就。经典名篇的赏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历史概说一、魏晋南北朝政治(一)三国鼎立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历时约四百年。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历史情况复杂。东汉后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剧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的交相干政和互相倾轧,更造成了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再加上对羌族的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不断袭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黄巾大起义,给东汉反动统治以严重的打击。起义虽被地主阶级的联合力量镇压下去,东汉帝国也已名存实亡。从献帝初平元年(190)开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扩张了军事力量的豪强军阀,纷纷拥兵割据,在长期混战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繁盛的中原地区竟出现了“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在割据的军阀中,曹操对现实具有较清醒的认识,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他抑制豪强兼并,禁止豪民转嫁租赋于农民,并广兴屯田,用军事组织把广大流2民重新安置到土地上,并且广泛搜罗“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因而,发展了生产,壮大了力量,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汉,而分据东南、西南地区的孙权、刘备也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二)西晋的腐败与东晋的苟安司马氏与曹魏争夺政权的斗争以司马氏的胜利而结束。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代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不久,并统一了全国。西晋王朝是代表士族大地主利益的腐朽政权,在它的统治下,各种现实矛盾迅速加剧。士族可以依据官品合法地占有大量的土地。同时,九品中正制也日益发展成为保障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严重情况。这样,便确立了反动的门阀制度。士族依靠这些制度垄断了政治、经济以至文化特权,加深了阶级鸿沟,也造成了寒门与世族的尖锐矛盾。司马氏为了巩固一姓统治,又大封同姓,诸侯王都拥有武装。晋武帝死后,诸王争权夺利,演成“八王之乱”,前后达十六年之久,中原地区又一次遭到兵燹的浩劫;国力也大为削弱,西北匈奴鲜卑等酋帅见有机可乘,纷纷入侵,西晋王朝就在内乱外患相继发生下覆亡了。我国又进入了南北长期分裂的时代。公元三一七年,司马睿依靠南北士族的联合支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它是西晋腐朽的士族特权政治的继续,各种现实矛盾继续发展。士族的经济力量更加膨胀,他们不断地兼并土地,成为惊人的大地主。门阀制度也发展到了顶点。东晋时期,内部则不断争权夺利,皇室、军阀和掌握实权的大士族之间常常爆发尖锐的冲突。东晋一代,从王敦起兵到桓玄篡位,不断发生内战,政局动荡不安。繁重的剥削促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东晋末年以孙恩为首的江南诸郡人民大起义,给东晋政权以毁灭性的打击。在镇压起义中兴起的刘裕,于公元四二〇年代晋自立,东晋便灭亡了。(三)南朝的动乱和北朝的改革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公元五八九年陈灭于隋,共一百六十九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南朝帝王和士族日益腐朽荒淫,政治极度混乱。588年,随军灭陈,南朝覆灭。西晋亡后,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的统治者不断互相攻杀兼并,混战了一百多年,使中原经济和文化再次遭到惨重的破坏。北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混战局面。孝文帝迁都洛阳,他一方面实行均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3民族同化的过程,给封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北魏仍是鲜卑贵族联合汉族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终于在六镇起义的打击下,分裂为东、西魏,后来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最后为汉族杨坚建立的隋朝所统一。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一)魏晋南北朝农业三国时期:曹操推行屯田制,对恢复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蜀国确定了劝农业、薄赋敛的方针,推动农业的发展;吴国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西晋时期,颁布占田、课田和户调法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东晋对农民的剥削严重,农业生产遭到极大损害。南朝时期江南农业有了显著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安定,农业得到较大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手工业三国时:蜀国的兵器、农具制造、煮盐业和丝织业比较发达,蜀锦负有盛名。吴国造船业发达。东晋和南朝时期:麻葛织业发达,造纸、冶炼、造船、瓷器烧制也都较发达。北魏的手工业也有恢复发展,冶铁业发达,丝织业也有发展。(三)魏晋南北朝的商业三国鼎立后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吴国的商业较活跃。西晋时期商业有所发展,商品丰富。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扬州成为商业中心。和海外贸易也很发达。北魏时期,洛阳是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四)魏晋南北朝社会管理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保障了士族的特权。延续到东晋时期。南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士族门阀势力,提拔出身寒微而有才干的人为官,发展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朝采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租赋收入,采取汉化政策,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4三、魏晋南北朝民族与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族,他们一方面保留着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一方面学习汉族的文化,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丰富多彩,极具特色。(二)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宗教汉末儒学独尊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刑名、道、法等家思想抬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一些人逃避现实,一些人看透了儒家礼教的虚伪性。魏晋老庄学说盛行,玄学兴起。佛教的中国化。儒学与佛、道既斗争又融合。隐逸、服食、狂饮、纵欲等各种乱世人生观流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文人信仰相对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所以,这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学传统的大发展、大转变时期。(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与科技全国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官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教学机构,南朝实施专科教育,培养专门的人才。背朝时期,民族教育不断发展。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是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一书。科技也有较大的发展。祖冲之第一个将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农学方面,贾思勰写下《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技专著。机械制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医学上,出现几部重要的论著。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诗歌(一)“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1、建安文学概说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里。因此,文学史上向来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点。建安文学包括汉魏初阶段(190——232)的文学。建安文学获得了繁荣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五言腾涌,俊才云蒸,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安文学的特色是:在内容上反映了动乱的社会面貌和人民丧乱的痛苦,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艺术上具有一5种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风格多慷慨激昂、沉雄苍劲。前人用“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来赞扬建安文学,就是指建安文学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激昂的风格。建安文学的繁荣及其特色形成的原因:汉末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思想从儒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曹氏父子带头创作,并对文学大力鼓励、提倡;汉代乐府民歌对建安诗人的示范作用。建安文学以诗歌为主体。主要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帧、阮瑀、徐干、陈琳、应瑒)和蔡琰。2、曹操和他的诗歌创作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对书法、音乐、围棋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1)曹操诗的思想内容。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卷七)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此外,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2)曹操诗的艺术特色。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诗人的气质中流露着王者的雄霸之气。前人评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敖器之《诗评》);“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沈德潜《古诗源》);“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胡应麟《诗薮》),都恰当地概括了这一艺术风格。曹操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是学习汉乐府的结果,多是借乐府古题写时事。6其诗有四言、五言、杂言,四言诗在曹操的笔下又重放异彩,也带动了五言诗的创作。3、曹丕对文学的贡献(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2)诗歌的思想内容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描写宴游、军旅生活;感事而发的作品。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3)曹丕诗的风格。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诗歌的情感体验真挚深刻、细腻含蓄,语言清丽工致、婉转流畅。《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不过,曹丕的诗歌仍有建安诗歌悲凉的特征,只是曹操是悲而壮,曹丕是悲而婉而已。4、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弟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1)诗文创作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代表作《白马篇》。游宴、唱和之作,代表作《名都篇》、《公宴》。抒写友情之作,代表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后期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7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代表作《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代表作《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游仙诗。(2)曹植的文学成就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最大的是他的五言诗,他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九十余首诗中,就有六十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建安时期的辞赋大家。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在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