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简介(简单版,后附详细版):后附邓小平的婚姻和子女。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原名邓先圣。1927年7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秘书,更名邓小平。解放后曾经任政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1997年2月19日21:08,邓小平同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997年3月2日,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入大海。一、邓小平理论的内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该理论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第一、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2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既有邓小平同志的独创性贡献,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这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代替。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时代主题转换、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崭新的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3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的初步探索经验的总结;对东欧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32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我一生最痛苦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266页③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新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创造出的许多新事物、新经验,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热情地支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这种创造,带领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中,逐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4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条件。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们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邓小平思考和回答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本的思想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⑤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邓小平的个人素养、务实精神和“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案例:邓小平同志的“三落三起”: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博古)斗争、撤职(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1969年,下放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1975年初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革”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5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1979年1月29日,在卡特总统欢迎邓小平的国宴上,邓小平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百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语“六种革命精神”:人生态度上的修身进取精神;思维方式上的唯物辩证精神;行为导向上的求真务实精神;革命风格上的探索创新精神;道德情操上的无私无畏精神;价值取向上的民富国强精神。(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第一阶段,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初步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思想。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6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2、第二阶段,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从12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这12个方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1).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2).关于建设社会主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3).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75).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6).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7).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8).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9).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10).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11).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12).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3、第三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初步确立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鲜明地回答了多年来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灵魂,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同时,从9个方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4、第四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8理论的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及理论地位的确立阶段。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明确肯定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随后(1999年)又载入我国宪法。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这一科学概括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9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五)除了以上理论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10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这个提法是十分严谨的、准确。一方面,它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