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家庭雕塑——家庭亲子关系辅导在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与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休戚相关。个体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较好。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如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就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方面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侧重于学生与同伴的沟通。学会与同伴沟通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社会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同伴的影响逐渐增强。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同伴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良好的同伴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的另一方面,是如何与成人沟通,这是我们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两代人之间有代沟和冲突是难免的,可以通过沟通加以缓解。沟通必须是双向的,光要求教师、家长注意与我们沟通还不行,我们还必须学会与成年人沟通的技能,纠正自己对成年人不合理的看2法,这样才会使沟通更为顺畅,达到相互理解。我们学生比较注重跟同伴的沟通而不注重跟周围成年人的沟通,“家庭雕塑——家庭关子关系辅导”是采用家庭治疗的模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我们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家庭也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思考。一、活动理念家庭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其他人际关系的发展,更为我们以后走上社会走进成年人行列打下很好的基础、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而大部分的同学比较叛逆,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很多同学不和父母说话不理睬父母甚至有的干脆跟父母决裂。我们在承认“代差”的同时也要让自己了解父母尊重父母,懂得宽容,加强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减少“代差”带来的不协调现象。二、雕塑原则1、每个小组诞生一名雕塑者,所有雕塑者宣誓。2、其余的被雕塑者宣誓。3、雕塑者开始创作,在家庭关系中有权威的人可以通过站得比较高(站在课桌上或椅子上)来塑造,被控制或者被驾驭的人可以通过躺在地板上来塑造;亲密关系的塑造可以通过距离的远近来实现,距离远的人表明关系不亲近,距离近表明关系很亲密;人物塑造也可以通过手里的餐具或玩3具来表达;在这个小组内一定要找一个来代表自己。三、宣誓1、雕塑者宣誓誓词:我是能创造原生态艺术的雕塑者,我发誓我要按照自己家庭的原型雕塑我的团队。在雕塑的过程中我一定会认真负责地思考并尊重每一个被雕塑的队员的人格尊严,在进行重塑的过程中我一定会及时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愿景,在尊重被塑造队员的同时我会对家庭成员的地位进行调整。我相信自己改变的能力与勇气,也希望被雕塑者配合我的创造过程。2、被雕塑者宣誓誓词:我是被雕塑者,我发誓在被雕塑的过程中将密切配合创造者的雕塑,不管要我做什么,只要不存在伤害我人格尊严的事我一定尽力做到,并且在雕塑者进行重新塑造的过程中我会及时给出有意义的建议,帮他完成好我们这一团队的“家庭雕塑”的任务。设计意图:宣誓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些小小的邪念(想要占别人辈分的便宜),这个环节可以让那些学生完全收敛并配合雕塑者的工作,让这个雕塑的过程变得更为神圣。心理学名词解释1、家庭治疗4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方向发展的目的。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密切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入、家庭内部互相折磨、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松散、互不关心、中老年人的困难,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入家庭纠纷,在病态的家庭关系中都占有一角,从而导致各种病情情感和行为障碍。2、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乃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于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父母来养育,要依靠父母,所以其关系即以上下之“纵向关系”开始,此与“横向关系”为始终的夫妻关系不同。不过,亲子关系并非始终停滞于“纵向关系”而不变。事实上,随着子女的成长,当子女长大成人时,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向关系”;而当父母年老衰退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5的”“纵向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衰老的父母。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有几种成分。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抚养”指的是把生理及心理上未成熟的幼小子女抚养长大,使婴孩能生存下来,并且顺利各司其职。“管教”指的是协助子女学习,包括教育子女什么是对与不对、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以及生活知识,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子女能成长为健全的个人。“培育”乃指帮助子女获得机会及社会活动经验,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信心。总之,父母的抚养、管教及培育,包含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各个层面。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有几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譬如,有些父母能好好照顾且抚养日夜安睡的幼小婴儿,但觉得难以管教到处乱跑的幼儿;或能应付依赖的孩童,但无法与青春期的子女和谐相处。有时亲子关系的问题,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特殊或过分的期待。有些父母将自己一生无法得到和满足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来完成,使子女难以接受。心理学现象五种亲子关系害苦孩子2010年6月2日—6日,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6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青少年带来心理隐患。特邀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儿童青少年问题专家林红,河南省精神病院张玉娟副教授为您解读。1、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7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2、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8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请帖,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3、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小楠从小就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出缺乏主动性,不善9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4、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才去游乐园。该听谁的好?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10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5、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在此次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小故事11我和父亲的战争杨昊欧我和父亲的战争一打就是十几年。战争的初级阶段写满了我的屈辱。那时,我像一只小鸡被父亲那双练过举重的长满肌肉疙瘩的胳膊架起来,被打得哭天喊地。父亲打我的“英雄事迹”,在我们那条街可以说闻之者色变,晚上隔好几栋楼也能听见我的哭喊声,不知道的还以为上饶集中营搬过来了。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材”的战略指导思想,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唯一的亲生儿子。我估摸着当时有现场摄像的话,那一定会被列入不可公映的限制级。就我所记忆,衣架、电缆、皮鞋、皮带、竹竿、球拍……都和我的臀部亲密接触过。而我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