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价格决定。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对产品的成本来说,这些都是外生变量。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甚至连一国要素供给的绝对量都无关紧要了。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在建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方面的主要贡献者有埃利·赫克歇尔(Eli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Ohlin)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等。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亦作出重要贡献。这些学者包括杰罗斯拉夫·凡耐克(JaroslavVanek),罗纳德·琼斯(RonaldJones),沃夫冈·斯托尔珀(WolfgangStolper),罗勃津斯基(T.M.Rybczynski),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杰格迪西·巴格沃蒂(JagdishBhagwati)等。人物介绍3.1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1879-1959)赫克歇尔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7年起,在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University)学习历史和经济,并于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时讲师;1909年-1929年任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此后,因他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他成功地使经济史成为瑞典各大学的一门研究生课程。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和在经济史研究方面引入了新的方法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他在经济理论方法方面最要的贡献是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和《间歇性免费商品》。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且,一开始就运用了总体均衡的分析方法。他认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他的论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其后,这个理论由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加以发展。《间歇性免费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比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仑的早了9年。文章中还探讨了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集体财富(即所谓的公共财物)的问题。在经济史方面,赫克歇尔更享有盛名。主要著作有:《大陆系统:一个经济学的解释》、《重商主义》、《古斯塔夫王朝以来的瑞典经济史》、《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及其它解释》、《经济史研究》等。赫克歇尔通过对史料提出更广泛的问题或假定,进行深入的批判性研究,从而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个方面架起了桥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是瑞典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1899--1979)俄林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他1917年在隆德大学获得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学位。1919年在赫克歇尔的指导下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ofStockholm)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学位。1923年在陶西格(Taussig)和威廉斯(Williams)的指导下获得哈佛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24年在卡塞尔(Cassal)指导下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5年后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学,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任客座教授。俄林最为著名的工作是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化处理,并由此获得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1924年出版《国际贸易理论》,1933年出版其名著,即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1936年出版《国际经济的复兴》,1941年出版《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等。俄林的理论受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关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T.H.Williams)的指导下,结合瓦尔拉斯和卡塞尔的总体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最终形成。因此,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资料来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P666-667,第三卷P747-7493.2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FactorEndowmentTheory),又称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Theory)理论(简称H-O理论),是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Ohlin)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理论。3.2.1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1.主要概念的界定为了准确地表达要素禀赋理论,首先必须准确地界定与该理论相关的主要概念,这也便于我们对该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论证。1)关于要素密集程度(FactorIntensity)我们常常会因某种产品生产时投入要素的多少而称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等。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产品含各种生产要素密集程度这一概念。为了严格界定这一概念,要素密集程度应该以不同要素投入的相对密集程度为标准。例如,假设有两种产品X与Y,如果生产一单位X产品的要素投入为6单位资本(6K)和2单位劳动力(2L),而生产一单位Y产品的要素投入为5单位资本(5K)和1单位劳动力(1L)。从绝对量来看,一单位X产品投入的资本多于一单位Y产品,但从相对量来看,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是Y产品大于X产品(5/16/2),所以Y产品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种产品取什么要素密集程度投入往往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品的要素含量是与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关的。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不同要素的投入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随着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也可以发生变化。比如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对提高,原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能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由此可以说,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同国家由于其要素相对价格不同,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比例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如果X与Y产品在一国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另一国也不会改变这种性质。2)关于要素丰裕程度(FactorAbundance)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我们常常称某个国家为某种要素丰裕的国家,其实这种界定也不是可以他们拥有某种要素的绝对量为标准来衡量的。判断一国拥有某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几种要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来衡量。例如,假设有A、B两国,A国拥有资本与劳动力的总量分别为TKA与TLA,B国分别为TKB与TLB,如果TKA/TLATKB/TLB,则可称A国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或资本稀缺的国家,B国则相反,尽管从绝对量来看,有可能是TKATKB,但A国仍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二是根据要素价格的相对比例来衡量。例如,A国的资本与劳动力的价格分别为PKA与PLA,B国分别为PKB与PLB,如果PKA/PLAPKB/PLB,则可称A国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或资本稀缺的国家,B国则相反,尽管从绝对量来看,有可能是PKBPKA,但A国仍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由于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如果假设各国的消费偏好相同,需求的因素就可以不考虑,那价格便与需求因素无关,而仅与供给有关。所以,用要素的相对供给量与要素的相对价格来判断一国拥有某种要素的丰裕程度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直接的判断,后者是间接的判断。3)要素密集程度与要素丰裕程度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素密集程度是就单个产品的要素相对含量来看的,要素的丰裕程度是就是要素总量中的不同要素的相对拥有量来看的。了解了此两者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某种要素的总体丰裕程度与一国的产品结构中以哪种要素密集型产品为主有关。假设有A、B两国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其中,A国为劳动力丰裕国,B国为资本丰裕国,并且: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A国生产X产品的产量与Y产品的产量之比,就会大于B国的同一比例关系。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如图3-1所示。图3-1要素情况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从图中可见,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是不同的,由于A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故相对而言,生产产品组合点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会更多地向X轴起。同理,B国的生产产品组合点更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会更多地向Y轴起。2.假设前提A国B国XY为了将自由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作出如下一系列的假设条件:1)2×2×2模型假设即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种商品(X与Y)、两种生产要素(劳力与资本)。2)生产技术相同假设该假设表明两国的生产函数是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当要素价格在两国相同时,两国在生产同一种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