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尝试和失败•讲五个问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及革命派的产生与发展•三民主义纲领简析•辛亥革命过程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意义及失败原因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条件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洋人朝廷——保全主义:操纵铁路交通、航海贸易、财政金融;政治控制;文化渗透)2、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益高涨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农民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的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日益高涨。(1905年103次;1906年199次;1907年188次;1908年112次;1909年次149次;1910年266次)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设立厂矿的数目与投资额增加;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等三个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1901年4月开始的清末新政的主要措施(30余项,教育上: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经济上: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军事上,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政治上仿行宪政。清末新政目的是要强化国家机器,挽救自身危亡。1906年9月,慈禧太后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是“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13个成员中9人为满族(其中皇族5人)。它们推行的结果是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与形成•(一)孙中山与1894、11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与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纲领,即入会誓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之合众政府”•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成立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兴中会纲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二)二十世纪初知识界的革命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发展在清政府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的影响下,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新式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发展十分迅速。举两个统计数字来说明:1901年全国新式学堂不过一百余所,到1910年全国各类学堂达到42444所,1911年增至到52500所;在校生随着学堂增多,人数也逐步上升,1903年全国有学生几万人,到1911年全国学生已达到156万多人。新式知识分子群的革命化:•表现:•1、青年学生热情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如1903年的“拒法”运动和同时的“拒俄”运动•2、宣传和传播反清革命思想。在二十世纪初年,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革命思想理论过程中,出现了三大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是章太炎,邹容,陈天华。代表作分别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3、踊跃参加和创办办各种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善良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邹容《革命军》同盟会成立前后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成立时间名称主要成员领导人1894兴中会华侨和会党孙中山1904年华兴会留学生和学界黄兴、宋教仁1904年光复会留学生和学界蔡元培1904年1906年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学界和新军刘静庵、张难先•(三)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正式形成。•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约有100人到会,大会通过了黄兴起草的同盟会章程,确定孙中山提出(1903年在日本东京青山建立革命军事学校时第一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成立了同盟会的本部机构,总理之下,设三部,执行、评议、司法,同时决定在中国国内设五个支部,东部在上海,西部在重庆,南部在香港,北部在烟台,中部在汉口。国外设南洋(新加波)、欧洲(比利时)美州(旧金山)、檀香山四个支部。同盟会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有统一的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同盟会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2、它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国内外各地设立支部。•3、它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4、它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三、三民主义纲领简析•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一)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主要任务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实行民族革命。见书48页。•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其目的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三民主义的核心,特点: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恶劣政治之根本;民国建立后国民均有平等参政的权利;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并行)见书48页。•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见书48页。•(二)评价:•1、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本质上是进步的革命的,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富强的中国的强烈愿望,它推动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2、三民主主义又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存在着严重缺点。•A、它主张民族主义,主张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但是,它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B、它提倡政治革命,但把政治革命局限在推翻清王朝统治这一点上,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即能扫除封建君主专政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C、它提倡民生主义,主张社会革命,解决人民生计问题,避免贫者极贫、富者极富的现象,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平均地权,但是又不能彻底否定之,不能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四、辛亥革命过程概述•(一)武昌起义前14次的武装起义•(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的斗争P49-501905年11月,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公之于世后,立即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反对。双方分别以《民报》与《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为时两年多的大辩论。•在民族主义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在民权主义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论战的结果是:•革命派将改良派(君主立宪派)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改良派失败,日形孤立于群众中。当时有人描述,改良派狼狈处境时也说:“《民报》出现,国民主义和民族主义,渐浸盈于同胞之脑海,凡与《新民丛报》有关系者,莫不倒戈相向而敌国之……故数月以来之《新民丛报》,为梁启超一人所作之《新民丛报》,党派之机关杂志,忽而变成独夫之机关杂志,此真千古未有之掺状也”。••论战有其局限性或消极作用:•其一,它扩大了革命派同立宪派之间的隔阂,使二者之间形同仇寇,从而削弱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其二,论战的中心在日本,在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论战中取得了胜利,也只是在海外。国内立宪派并没有孤立,而且在群众中仍有很大影响。•(三)武昌首义、天下响应,清政府败亡•诱因——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廷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宣布以前批准商办各铁路干线,一律取消。本来在1905年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人民通过斗争,从美国手中赎回了粤汉、川汉铁路修筑权,由各省商人出资兴办。可清政府无视人民长期斗争取得的成果,发布铁路干线国有上谕,并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强行接受四省商办铁路公司;同时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定借款合同600万镑,年息是5厘,用以“改革币制”“振兴东三省实业”,允诺四国银行团有粤汉,川汉铁路的建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实际上将两条铁路拍卖给帝国主义。•清政府的卖国行经,激起了四省人民强烈反对。立宪党在铁路问题上与清廷采取强硬政策,掀起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与文学社的组织领导下,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中部地区取得成功•(四)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进入高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见书51页下(尽管革命党人仅3名担任总长,但根据“部长取名,次长取实”原则,除海军次长外,全由革命党人担任)•第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与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见书52页上•第三,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章56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见书52页中毛泽东评价•(五)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失败•实际上早在孙中山回国前,1911.12.18.南北和谈即开始在上海进行,南伍延芳,北唐绍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和谈继续进行。最后南方同意;袁世凯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即举之为大总统。袁得此保证,逼迫清廷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次日孙中山如何向参政院辞职,15日参议院举袁为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至此失败。中国社会革命的基本任务未完成,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52——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39年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讲道:“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转变,……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党十五大)•第一,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国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乱了阵脚。此后再也不能建立稳定的统治。•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中国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飞跃。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国人不断探索变革政体,直到辛亥革命才总体上完成这一任务,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次,把西方的议会制度引进中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原来立宪派经过大辩论也转向拥护共和,即使袁世凯仇视革命,反对共和,但是在革命潮流的冲击下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忠于共和,这说明民主共和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尽管对议会几经破坏,使其名存实亡,但形式上仍保留下来。另外,袁世凯称帝只有83天,张勋复辟只有12天,都在人民的声讨声中昙花一现,草草收场。)•第三,南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第四,它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其再也无法中国完全恢复殖民地统治秩序。•第五,它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和支持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二)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