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教案章节名称第三讲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授课类型理论课(是)、实践课()、实习()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并学会自觉地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形态》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主要观点.2、难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本质。教学方法及手段整体逻辑梳理与个别难句、重点段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问题教学法。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写作背景(二)内容精析;(三)原文导读;(四)理论动态思考题作业题1、《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3、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明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轨迹。4、怎样认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5、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了怎样阐述?主要参考文献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教学后记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学会自觉地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第三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形态》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主要观点.2、难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并学会自觉地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究启发式原则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教学方式]整体逻辑梳理与个别难句、重点段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网络、多媒体教学与讲授法、复合教学法结合。[学时]8学时学习指导一、应知知识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掌握《形态》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去分析社会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等概念及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1、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去分析社会问题2、关注“市民社会”的讨论与进展背景链接(一)本书篇名与出版情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一词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著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秋至1846年5月。共分两卷。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在自己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概括的说明:“当1845年春他(指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划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并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重要的是,著作的主题是要:“阐述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本人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书包括两卷,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1846年5月第1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J.魏德迈带到威斯特伐里亚,准备请当地的企业家、“真正的社会主义者”J.迈耶尔和R.雷姆佩尔就地出版。但是在1846年7月,在第2卷的大部分手稿寄给他们以后,他们却改变态度,拒绝刊印。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经多方努力,争取出版,终未奏效。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8月和9月份的《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上发表了第2卷第4章,批判格律恩。恩格斯逝世后,手稿一直存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库中。由于F.梅林的坚持,本书的个别章节曾公诸于世,直到1932年才由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了本书的德文全文。著作标题和第1、2卷的题目是根据马克思的《驳卡尔·格律恩》这篇论文而加的。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曾出版郭沫若的部分译文。全书的中译文载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二)写作背景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当时大体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这时,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德国西部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年10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杂志《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和M.赫斯。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鲍威尔的哲学虽然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他仍然囿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显得过于苍白;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早就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感。因此,他们决定将自己的哲学思路与整个德国的哲学思想界来一个全面清算,他们将自己这一著作的全名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内容精析一、中心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1卷(研读重点),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该书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生产力制约着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就变成了它的桎梏,从而必然要为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因此,这种历史观的要点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由此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的产生的过程。该书提出: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在于“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联合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将消灭分工所造成的限制,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并首次提出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的思想。二、历史地位及其意义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因此,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三、逻辑结构全书共2卷。原稿除个别地方外,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苏联出版时根据原稿的内容由编者加的。第1卷共3章,分别批判了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其中对费尔巴哈批判的一章没有完成,但却尤为重要。这一章进一步发挥了实践的原理,指出了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自觉地把能动的创造原则和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基础结合起来,并且特别集中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第2卷共5章(现只有第1、第4、第5章,缺第2和第3章),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观点加以清算。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从“纯粹的思想”中产生的,把共产主义学说同现实的社会运动分裂开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立足点,因而教材只节选了第1卷,也是全书的重心。第1卷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当时流行的德国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所有这些观点都没有超出以黑格尔抽象哲学为代表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即所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实质上都是以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依据的。为了阐发唯物史观,著作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