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是以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为自然前提,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形成由众多因素按照一定方式构成的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虽然包含着许多因素,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意识因素三大类。这三大类因素又各自构成系统。因此,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和社会的其他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要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客观规律,必须首先了解人类社会的这些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考察人类社会结构,首先要从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子系统入手。一、社会生产力结构生产力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方面。要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必须首先了解社会的生产力结构,即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包括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和技术的要素。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有形的实体性要素和无形的非实体性要素。1.生产力的有形的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1)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现代化生产中,它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系统、动力系统、运输系统、贮藏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须的自动控制和信息传递系统等。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劳动资料。因为生产工具是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直接手段,它的创造和进步,标志着人体器官的延长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因此,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和划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2)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改造、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包括自然物和人化自然物两大类。所谓自然物就是未经加工的各种自然资源,所谓人化自然物就是经过一定加工后再供生产用的物质资料。劳动对象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劳动对象,生产就不能进行。劳动对象又是制造劳动工具的材料,它的质和量对生产力的水平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利用率越来越高,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但无论怎样,劳动对象被利用的程度和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受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状况制约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系统中物的因素。(3)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人的因素,它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并参与生产过程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以不同方式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脑力劳动者。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参与生产的主要是体力劳动者,而在现代社会中,参与生产的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这是因为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体力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劳动者是生产力有形实体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制造和使用劳动资料,发现、改造和利用劳动对象。2.生产力的无形的非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1)附着性要素:科学、技术、教育等,这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一般是指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质手段或方法。科学和技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当代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它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因此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可能的、精神形态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它应用于生产过程,与其它生产力要素结合在一起,渗透到其它生产力要素中,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历史上任何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被应用于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与其它生产力要素的结合和渗透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革,都是科学技术的成果。不同时代的生产工具,都是由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第二、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也离不开科学技术。许多古代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成为了劳动对象,例如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等等。而且新的科学技术还创造出许多原来没有的新的劳动对象,例如现代各种合成材料的出现。第三、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也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第四、现代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生产管理过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形势下,总结了新的事实和新的经验而得出的新的结论。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在近代以来,对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愈来愈大的和第一位的作用。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电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在当代,原子能的发明和应用、空间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遗传工程的发展,正在引起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本世纪初的经济增长,只有5—20%是科学技术进步取得的,到70年代,经济增长已有60%—80%是依靠科学技术。无数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决定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丰富和发展,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2)运筹性要素:经营管理、决策布局、结构设计等,这也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现代经济管理也是生产力无形的非实体性要素之一。它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等活动。之所以说现代经济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这是因为: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即科学的管理把它们有机地组织、结合起来。劳动者之间要有合理的分工、协作,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需要合理的配置,这就需要科学的管理。马克思曾讲过:“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同时,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离不开科学管理。总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把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最佳的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更高的生产力。把现代经济管理包括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的企业管理比较落后。大量事实证明,如果不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即使有大量的先进装备,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一堆废物。强调经济管理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还有利于我们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靠增加投资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来,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总之,生产力主要由以上的基本要素构成。分析生产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它们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生产力系统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社会生产关系结构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外,人与人之间还要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一)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即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362页)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二)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生产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有多种形式,如个体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表面上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具体内容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怎样相互交换其活动、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统治、支配和被统治、被支配的关系,还是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在生产中就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表现为阶级对抗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以公有制占有为主体,因此主要表现为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是指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不同的产品分配方式。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可以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获甚少,体现了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平等的,因而对劳动产品必然采取社会或集体共同占有和分配的形式。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而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它们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体现和保证。(三)生产关系的类型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性质,人类社会已经历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封建主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又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公社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主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封建主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家所有制的生产关系。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共同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直接体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平等、相互协作,共同占有和分配劳动产品,不存在剥削。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公有制的程序和实现形式、具体的分配形式等方面,又有重要区别。(1)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2)直接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3)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4)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2.公有制的类型(1)原始公有制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因而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氏族内部各成员之间完全平等,他们在集体劳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