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第一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一、国民经济及其运行过程1、国民经济横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总合;纵向: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2、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实物运动:产品使用价值的运动,表现为各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通过流通领域进入使用领域的过程,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产品价值的(货币)运动,表现为各部门的社会产品价值在生产和非生产领域进行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形成“社会总供给”。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产生的历史根源基本因素: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systemofbalancesofthenationaleconomy)产生的历史背景:俄国十月革命;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需需要。SNA(国民经济帐户核算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产生的历史背景:西方经济危机;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的需要。2、国民经济核算发展过程MPS(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苏联)1918年提出编制国民经济平衡的任务;1920年公布物质资料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衡表;1957年制定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SNA(国民经济帐户核算体系)。初创阶段(1665—1920):1665年威廉•配第《政治算术》估算了英国国民总收入、总支出;1791年法国拉瓦锡估算了法国国民收入,提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柯格兰从生产、分配、使用三方面研究国民收入。发展阶段(1920—1939):政府组织计算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新的发展。形成阶段(1939—1953):1939年国际联盟公布26个国家1929—1938年的国民收入;1947年联合国发表《国民收入计量及社会帐户的建立》报告;1953年联合国制定《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及辅助表》(旧SNA——R•斯通主持制定)。完善阶段(1953—1993):1953—1968年对SNA补充、扩展。引入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及国民财富核算等;1968年联合国公布《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新SNA);1968—1993年对SNA修订、更新。简化澄清其项目内容,从概念、定义、分类分组上协调与其他统计体系的关系;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将SNA作为统一的核算制度。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的核算,具体包括生产核算、分配再分配核算、流通核算、消费使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运用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对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及其过程进行的核算。投入产出核算: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消耗与被消耗的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进行的核算。资金流量核算:以收入分配和金融交易为对象,反映生产过程结束后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消费、投资、资金融通过程与结果的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对国民经济及各机构部门在核算期初、期末时点上的各种类型资产和负债数量规模及结构进行的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对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经常往来、资本往来进行的核算,亦即对常住单位的国际收支规模、结构及储备资产变动情况进行的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社会再生产诸环节构成的整体进行的核算,亦即由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核算构成的有机系统。它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全面系统描述,是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反映的统计体系。三、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帐户、附属表三部分构成。1、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表。2、国民经济帐户包括:经济总体帐户、国内机构部门帐户、国外部门帐户。3、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每张基本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所有的基本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核算。国民经济帐户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帐户之间通过平衡项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1、常住单位原则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指所管辖的人员、货物、资本等在其上可以自由流动的领土范围。经济利益中心:在经济领土上具有一定的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生产、消费)超过一定时间的单位。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集合;国外:所有非常住单位的集合。2、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不同方面计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国民经济活动总量,使其口径一致、结果相等。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就算到哪里,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也就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国民生产总量转入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而收入分配后形成最终支出,最终支出又是对生产总量的市场实现。生产核算的范围决定着收入分配、消费、积累的核算的范围。亦即生产范围窄,初次分配范围窄,原始收入少,再分配和派生收入就多。由于可供最终使用的一定是社会产品,故生产范围定地狭窄,使用范围也就随之狭窄。例如:MPS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生产,其产值指标只包括物质生产的成果,服务(劳务)不算产值,而使用也只能是对物质产品的使用。用于正常生产的算中间消耗,用于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算最终使用。至于生产和最终使用中所消耗的服务(医疗、旅差、交通等)因不是生产不算产值,也就不能作为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而只能作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五、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1、三次产业的分类依据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者说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顾序和人类需要程度依次排序所作的分类;第一类产业部门,又称第一次产业或初级生产,是以农业为主包括农、林、牧、渔、猎等业。第二类产业部门,又称第二次产业或次级生产,是以制造业为主包括采矿、建筑等业。第三类产业部门,又称第三次产业或第三级生产,是以服务业为主包括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等;用于研究不同产业的发展变化,及三次产业之间的衔接及其协调发展关系。2、产业部门(活动部门)分类产业部门分类的对象是产业活动单位。所谓产业活动单位,就是以生产技术差别为依据所划分的生产单位;产业部门分类,就是按照从事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对产业活动单位所作的部门分类。凡是主要产品或主要成果相同的经济活动单位,就归入同一个产业部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有关部门,都制定有标准产业(行业)分类目录。在标准产业(行业)分类目录中,排列部门次序的原则是:(1)物质生产在前,非物质生产在后;(2)反映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即按农、牧、林、渔、采掘、制造、建筑、商业、运输、邮电、金融、保险、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排列;(3)有的沿用过去习惯的次序。3、机构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的对象是机构单位。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发生负债,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单位(即能独立地编制资产负债表,拥有财务决策和资金收支的单位);经济交易:等价交易广义交易自愿转移无偿转移强制转移机构部门分类:按照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对机构单位所进行的分类归纳。一般分为: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的核算生产核算主要解决:生产了多少(GDP核算)?怎样生产的(投入产出核算)?一、国民生产核算的原则1、生产性:必须是本期生产的成果。2、市场性:主要是用于社会使用的产品。二、国民生产核算的指标体系1、社会总产品:全社会生产的全部物质和服务产品的总和。2、社会中间产品:本期生产而由被本期生产所消耗的产品总量。3、社会最终产品:可供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4、社会净产品:本期新创造的产品总量。5、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品的全部价值量总和。6、社会中间消耗:本期消耗的全部中间产品价值量总和。7、社会最终产值:全部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总和。8、社会净产值:社会净产品的价值量总和。三、社会总产出的核算总产出(值)总产品最初投入中间投入中间产品最终产品1、工业总产出的核算计算方法:企业法计算公式:工业总产值=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2、农业部门总产值计算计算方法:产品法计算公式:农业总产值=某种农产品产量单位该种农产品价格3、建筑部门总产值的计算计算方法:产品法与企业法的结合计算内容:建筑工程产值、设备安装工程产值、建筑物大修理产值及与建安工程有关的勘察设计产值。计算公式:建筑工程价值=分部分项工程完成量预算单价直接费率施工管理费率独立费率法定利润率4、商品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总产值计算方法:价值追加法计算公式:商业总产值=售价计算的已售商品价值—进价计算的对已售商品价值—外支付的运输邮电费餐饮业总产值:饮食加工按工业总产值方法计算;商品转卖按商业总产值方法计算5、邮电部门总产值计算方法:经营收入法计算公式:邮电总产值=邮政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收入6、运输部门总产值计算方法:经营收入法计算公式:运输总产值=客收入+运货运收入+货物仓储保管装卸业务收入+货运其他收入7、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计算方法:经营收入法(即提供服务活动的全部收入)几个特殊部门的具体计算:①房地产业总产出的计算房地产管理部门:总产出=房租收入+其他业务收入②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金融中介服务业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③保险业总产出总产出=实收保费收入+投资净收入+手续费收入-到期索赔支出8、非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的核算计算方法:成本支出法计算公式:总产值=劳动者收入+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物价补贴+其他支出+预算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四、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1、国内总产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含服务)的价值总和,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2、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从价值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即国内总产值=各常住单位的总产出—各常住单位的中间消耗从收入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创造并分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即国内总产值=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营业盈余从产品形态看,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即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3、作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概括地描述了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总量,反映生产与使用的总量平衡关系,其他四种核算(投入产出、资产负债、资金流量、国际收支核算)是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延伸与扩展。4、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略)第三节国民分配核算及资金流量表一、国民分配核算的基本问题1、分配客体:是社会最终产品(不是社会总产品,也不是社会净产品)。2、分配主体:是具有独立财务决策权的机构单位(形成的部门)。3、分配层次:划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分配核算的内容:总量核算、流量核算。二、国民分配的总量描述——国民分配指标体系1、国民总收入:反映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总量指标。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净额(注意: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2、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指描述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原始收入基础上,经过经常转移收支后可最终用于消费和储蓄的全部收入。即有: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各部门再分配收入—各部门再分配支出)+(得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得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頟=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頟+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頟3、国民最终总收入:描述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在国民可支配收入基础上,经过金融交易而形成的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收入总量。即有:国民最终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金融信贷再分配收入净额=国民总消费+国民总储蓄+金融信贷再分配收入净额=国民总储蓄+国民总投资三、国民分配流量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