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学科教案主备教师努尔别克使用教师努尔别克课题第一节压强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2、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过程和方法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压强的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法,比较归纳教学准备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二.新课教学1.压力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③演示图10-3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2.压强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③压强计算:SFp受力面积压力压强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表示。1Pa=1N/m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⑥例题(讲解)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F不变,增大SF不变,减小S①减小压强S不变,减小F②增大压强S不变,增大FF减小,增大SF增大,减小S③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三.小结;想想议议四.练习P1502、5;作业P1504及本节《同步练习》板书课件设计第一节压强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压强:公式:P=F/S单位:Pa1Pa=1N/1m2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F不变,增大SF不变,减小S①减小压强S不变,减小F②增大压强S不变,增大FF减小,增大SF增大,减小S课后反思课题第二节液体的压强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过程和方法1、通过多媒体演示及生活中的经验说明液体压强的存在.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液体压强的理解情感目标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法,比较归纳教学准备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是什么?10帕表示什么意思?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2.液体对它的支承物体有压强(演示下图1、图2)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图1:说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图2: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二.实验1.介绍压强计2.实验步骤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图1图2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二、课内探究:(一)引入新课: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二)液体压强的特点:1、演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观察现象。2、认识压强计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结论: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结论: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结论: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结论:⑤归纳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三)液体压强的大小: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计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我们来探究某一深度液体向下的压强。液体由于重力,产生向下的压强,我们可以设想在液体内部有个水平放置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压强即可。设该平面在液面下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则:液柱的体积V=sh液柱的质量m=ρv=ρsh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G=mg=ρshg平面受到的压强p=F/s=ρhg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p=ρgh(四)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2.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水塔与自来水管。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船闸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连通器的应用(喷泉)板书课件设计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一、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二、液体压强的大小:p=ρgh课后反思课题第三节大气的压强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推理实验结论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具体运用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试验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提高学生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实验法教学准备吸管、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大小试管、塑料吸盘、气球各一个。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在16、17世纪时人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时人们挖的矿井深度可达30、40米,由于矿井中有水,所以需要把水抽出来,可是无论抽多长的时间都无法将水抽到30、40米的地面上。当时人们想是不是因为抽水机不够先进,于是努力的改进抽水机的功能,可是又发现无论如何改进抽水机,还是无法将水抽上来。当时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提出了他的猜想,是不是因为水面上方有大气压的原因呢?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大气是否有压强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以下几个实验。二、新课教学:1、演示实验1:喝利乐包的饮料。实验现象——喝完以后利乐包饮料变形。变形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吸之前不变形的原因是盒内也有空气。吸走饮料盒内的空气以后,外界的大气压强将饮料盒压扁。2、演示实验2:把空塑料瓶中的空气抽走实验现象——空塑料瓶变形。变形的原因是什么?没有抽气之前不变形的原因是塑料瓶内也有空气。吸走塑料瓶内的空气以后,外界的大气压强将塑料瓶压扁。3、演示实验3: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讨论:是什么原因使鸡蛋又落入了瓶内呢?结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那么,在没有燃烧棉球之前,鸡蛋上方也有大气压强,为什么鸡蛋没有掉入瓶内呢?因为瓶内也有大气压。4、通过这么多的实验,我们应该初步可以断定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的。其实早在16世纪由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格里克就做了一个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照图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2)师生讨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是什么使两个半球无法拉开?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如此困难,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结论: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16匹马都不能一下子拉开。二、大气压的测量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并说明理由。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吸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大气压强的大小了。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大气压所托起的已知密度的液体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即可求出大气压的大小来了。教师:课件《托里拆利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在很久以前,意大利的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就根据这个原理做了这样的实验,请大家观察动画,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1、在一根一米长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2、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3、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为760mm。4、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从而得出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请各小组同学计算一下,这个压强相当于多少帕。由P=ρgh,计算出:P=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7、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105帕。这个数值也称为标准大气压.板书课件设计第三节大气的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托里拆利实验测量了大气压强;76cm的水银产生的压强称为标准大气压,约等于1.01x105帕。大气压会随高度、湿度、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利用大气压的地方。课后反思课题第四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体验.教学重点了解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教学难点对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实验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纸、漏斗、乒乓球、烧杯、水、水槽、饮料吸管、轻质小勺、电吹风、硬币、泡沫塑料、塑料带、机翼模型等。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1.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2.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3.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1.学生实验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①将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图15)。②将一张纸折成∩形(图16)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