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管理审计第一节管理审计概述一、管理审计及其特点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手段,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谋求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充分挖掘人、财、物的潜力;二是企业求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与此相适应,经济效益审计划分为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其中管理审计主要是审查管理组织的合理性,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各项管理机能如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否有效等。根据《Auditingandaccountability》(皮特曼出版公司1983年版徐宝权编译)提法,管理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根据既定的标准,对组织的目标、计划、程序和策略等所进行的综合性的检查、分析和评价,并对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管理审计虽然可以说是经营审计的自然发展,但它还是具备某些从根本上就区别于经营审计的特征。首先,管理审计的效益标准主要应来源于组织外部的期望,而不是组织管理部门的愿望。因此,评价组织行为的标准应该是参与者要求组织达到的目标。其次,为了应用外部的评价标准,管理审计人员不仅应保持其内在独立性,这是任何一个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还必须保持外在的独立性。因此,管理审计人员必须对外部参与者负有直接的责任,而不对管理部门负责。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审计师的独立性更相似于注册会计师,而不同于内部审计师。这种授权关系将促使管理审计人员站在战略高度上,利用自己的经验,评价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果。例如,管理审计人员能够对不同的组织进行比较鉴别,这不仅有助于划分主要问题的界限,而且也使人们更加相信他所提出的结论。再次,管理审计关心组织效率与效果的综合评价。尽管管理审计人员最终总是集中分析某些主要问题,但这也是在评价组织综合经营过程之后才是如此。这与内部审计师实施经营审计存在明显的不同,尽管内部审计师也关心效率,但只是评价组织的个别部分,绝不含进行全面的评价或审计。这是管理审计最基本的性质,它使得管理审计成为财务责任程序中最有效的控制机制,与年度财务、法定性审计向外部参与者提供组织财务评价一样,管理审计人员也能够控制企业组织的总绩效,并对此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在我国,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管理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高层次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管理体系的作用下进行的。如果说业务经营活动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基础”,则管理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的“上层建筑”。抓好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经营活动正常、高效地进行,保证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措施和方案得以实施。通过管理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和决策的方式、方法来提高经济效益。2、管理审计的审查重点是管理素质。管理审计着眼于提高企业整体功能,从根本上改进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审计为从系统整体的高度优化整体结构,首先要提高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实施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改进方案创造条件,铺平道路。3、管理审计是审查、评价管理活动的审计。前已述及,管理审计本身不具有管理职能,它不是直接的管理活动,而是一种评价监督活动,它是审查评价管理活动的活动,而不是代替重复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2二、企业管理审计的目标管理审计是通过对企业管理状况的系统检查,评价管理绩效,籍以提高管理效益。1.计划机能的审计目标审查计划机能,主要要回答被审计单位有无适当的经营目标,有无能保证目标实现的各种计划,以及有无正确的决策程序等;同时还要明确指出目标、计划、决策中存在的缺点及其改进的措施。⑴被审计单位有无明确、科学、合理的经营目标。⑵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是否配套、完整。⑶被审计单位是否制订了与经营目标相适应的经营规划。⑷被审计单位的计划体系是否科学和完整。⑸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正确的决策原则,有无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2.组织机能的审计目标审查组织机能,主要要回答被审计单位有无有利于经营目标实现的组织结构,协调统一工作,个人与群体工作,及人员配备、选拔、使用、考核、开发的制度。因为组织工作的实质,是将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活动加以分类,将监督每类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该部门的主管人员,并规定单位结构中上下左右的相互配合关系。⑴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⑵被审计单位机构间的职责划分是否明确。⑶被审计单位是否有上下左右的协调措施。⑷被审计单位部门职掌及群体、个人的工作是否明确。⑸被审计单位有无有利于实现经营目标的人事制度。3.领导机能的审计目标审查领导机能,主要要回答被审计单位是否有素质高,方法得当,具有集结人们能力与意愿的领导群体;该群体是否能有效地把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协调起来,具有说服与指导他人的才能;领导者所采用的授权方法、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是否能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协调干群之间的关系。⑴被审计单位最高领导层次和各级管理人员有无领导才能和责任感。⑵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有效的领导。⑶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用了适当的授权管理方式。⑷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激励机制。⑸被审计单位信息沟通机制是否有利于使命的传达和任务的完成。⑹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职工的关系是否融洽、团结。4.控制机能的审计目标控制机能审查,应回答被审计单位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执行,内部控制工作是否能保证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各项任务的完成和各种偏差的纠正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2)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3)被审计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进行了经常性地检查和评价。第二节管理机能审计一、计划机能的审计广义的计划是指从各个抉择方案中选取未来最适宜的行动方针。计划不仅是最基本的一项管理职能,而且是实施其它管理职能的基础。3为了使一个单位能够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明确单位的总体目标和一定时期的具体目标,使每个人都明白组织上期望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其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计划职能。无论是单位的整体,还是单位所属的各个部门,都有其未来行动方针的许多可供抉择的方案,计划工作就是从中选取最适宜的方案,为单位及其部门选定目标,达到目标的方法。计划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已成为生产经营单位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任务也就是在抓住有利时机,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生产经营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使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计划机能的审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计划制订的审查1.对制订原则的审查要想使计划工作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就必须选择适当的设计原则。审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设计程序计划设计程序由两种不同的经营思想所决定:一是保守的生产导向,二是前进的行销导向。审查时,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在选择设计程序时,究竟受哪种思想支配。⑵是否重视中、长期计划编制审查时应注意:①单位有无制订目标计划,②有无制订中期计划,③是否制订短期计划。对计划体系审查,还应注意,各层次的计划是否能形成一套上下、远近相互关系的目标体系,是否形成了完整的层层相联的目标手段链,以利于进行目标控制。(3)是否建立了整体的计划预算制度只有充分认识到计划的多样性,才能编制出有效的计划,才能建立“策划、规划、预算”制度,以贯彻整体性、系统性和目标管理精神。审查时,既要查明整体计划预算过程,又要查明整体计划预算特征。(4)是否注意到授权管理的加强(5)是否注重信息系统的建立2.对制订步骤的审查(1)估量机会的审查。估量机会,为计划工作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一是要查明对未来和自身适应能力的估计是否正确;二是要查明生产经营单位是否真正判明了自身所处的地位及所期望的方向。(2)确定目标的审查。应查明为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确定的预期成果目标、要做的工作以及工作重点是否正确,单位目标是否能为单位主要计划的制订指明方向。(3)环境预测的审查。应查明为计划实施所预测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条件是否有根据,其可靠程度如何;应查明预测是否能为应变计划提供可抉择的前提条件。(4)明确抉择方案的审查。应查明对那些可供抉择的方案是否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考察;是否通过考察与近似计算的方法而选取一些最有成功希望的方案,以备进一步分析、选用。(5)评价抉择方案审查。应查明是否根据目标需要和假设条件来权衡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并以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客观的评价。(6)方案选定的审查。应查明是否根据评价结果,择取一个或几个方案。(7)拟定经营计划的审查。应查明是否根据所择取的方案制订了有利于其贯彻执行辅助计划或派生计划,如人力、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具体计划。(8)编制预算的审查。应查明是否根据决策和具体计划、编制了综合预算和具体的费用预算,以利于各类计划的汇总和作为衡量计划工作进度的重要标准。(二)目标的审查4目标是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目标或目的不同于希望,它们产生于严密而具体的思维,并使人员和组织为其实现而不断努力。目标能起到激励作用,并把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到为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来。目标的实现程度应当是可以验证的。任何管理者最基本的责任应该是保证组织一个目标网,把个人、单位和部门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把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对计划内容之一的目标审计,首先应查明单位计划工作中所规定的目标,是否包括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否能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否能反映它的期望和要求等;具体目标是不是根据单位的总目标、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制订的,是否反映了单位经营活动要实现的结果,是否为单位各项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和控制活动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三)策略、政策和经营计划的审查1.策略的审查策略或战略也属于计划内容之一。审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策略是否反映单位的经营思想和行动方向,是否对制订政策和经营计划具有指导作用,是否是一种控制方法。(2)策略是否能够根据单位的弱点与力量制订出解除外部威胁与抓住机会的对策。(3)制订策略是否已成为最高管理部门的职责,策略是否对各级管理部门具有制约作用,策略是否具有一种长期观点。2.政策的审查政策同样是一种计划,主要表现在计划中的文字说明,以此来沟通或指导决策工作中的思想和行动。审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政策范围,是否包括制定政策,保证政策和目标的一致性,及促成目标实现。(2)政策是否有利于进行全局控制,是否能使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问题选择相同的处理方法,是否能缩小决策范围,限定决策幅度。(3)单位有无明确的政策和含蓄的政策;政策层次与机构设置层次是否相适应,如有无单位政策、部门政策和基层政策;政策是否与机构职能相关,如财务政策,行销政策等。(4)政策是否是鼓励自由处置问题和进取精神的一种手段,政策是否具有一定的弹性,一贯性和完整性。3.经营计划的审查经营计划是一种近期的、具体的工作安排,以完成由策略计划确定的目标和政策。审查时应注意:(1)经营计划反映的内容是否完整、全面、得当;(2)作为行动指导的经营计划的程序是否科学、规范;(3)作为一种最简单的计划——规划是否起指导作用;(4)作为确定某一预定期内收入和支出量的计划是否科学合理。(四)决策的审查决策渗入全部管理机能和过程,从体现某种工作方针的各个抉择方案中进行选择,是计划工作的核心部分。只有拟定了决策,才能说有了计划,决策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对决策审查,主要是查明决策过程是否理智化:1.诊断问题时,是否首先提出问题,并进行系统思维来确定问题;在假设条件与获得事实阶段,是否获得了全部事实,是否掌握了关键事实。2.思考解决对策时,在掌握事实的过程中,是否思考了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考虑到各方案中的限定因素或战略因素。53.评价对策时,是否既考虑到定量因素,又考虑到定性因素,是否进行了边际分析、费用效果分析,是否反复权衡了每一种方案实现目标的贡献,实施起来的所费等。4.确定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时,是否明确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对所需要的方案有什么样的要求等。5.抉择时,首先应考虑所选的方案与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