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主讲教师:李巧兰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第一节语音的发展第二节语法发展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第一节语音的发展一、研究语音演变的依据如何知道语音发生了演变?一般说来,凭借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方言之间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二是记录了语言过去状态的文字。(一)根据方言或亲属语言间的差别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语言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使得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空间的差异)中去探索有关语言现象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差异)。譬如汉语有些方言的声母“分尖团”,有的方言所谓“尖团不分”,这种方言间的是否“分尖团”的差异实际上是汉语语音演变的结果,反映了汉语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是古见组字演变的结果。比如河南郑州人把“经”读作[tiN](jing)。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是古精组字演变的结果。如河南郑州人把“精”读作[tsiN]。不分尖团:如北京人、重庆人,把古代精组、见组字在今天细音前合流而都读t、th、,(j、q、x)这叫尖团不分。分尖团:古见组字在今细音前读作t、th、,(j、q、x)古精组字在今细音前读作ts、tsh、s。(z、c、s)这叫分尖团。从方言间尖团的合流以及尖团还各自保留的情况来看,可以看到古音演变的线索:京苏州基t(j)(j)祭t(j)ts(z)欺th(q)th(q)妻th(q)tsh(c)希(x)(x)西(x)s(s)从以上北京话和苏州话的情况可见:北京话尖团已经合流,苏州话还严格地分尖团,说明它们还没有合流。比较起来,北京话较之苏州话发展得快一些。为什么从分尖团与否可以看出汉语古音演变的轨迹呢?因为在汉语语音演变的历程中,舌尖前塞擦音、擦音的腭化是一个发展趋势。腭化之后,与舌面音合流了,于是尖团不分了。由此可见,分尖团的方言较之不分尖团的方言更多地保留了古音,我们正可以从方言的这种分尖团与否的线索来检索汉语语音发展历时的变化。同时,通过亲属语言之间的比较亦可看出语言中语音的发展。譬如:英德英德live—lebengive——gebenhave—habenname——namen(二)根据记录语言符号的文字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文字与语言相比,更具有保守性。语言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语音发生了变化,而文字却仍然保留了原来的面貌。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文字这种“滞后性”去探索语音原来的面貌。譬如英语light、right、fight、height中的“gh”是要发音的,读作[x],后来读音发生变化,消失了,于是不发音了。从文字的角度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拼音文字比较方便,但汉字因其与汉语的特殊的关系,就显得困难得多。汉字则要从其他方面来考察语音的变化:1、从形声字的声符考查古音。汉字是意音文字,之所以称为“意音”文字,因其有大量的形声字。形声字中,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比如“粑”,“米”表意,粮食做的;“巴”表音。“杞”,“木”表意,“己”表音(相近)。但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与今天的读音已相去甚远了,如“蔡”的声旁是“祭”;“移”的声旁是“多”;“解”的声旁是“角”;“通”的声旁是“甬”……都与今天的读音不一样,这只能说明是语音演变的结果。2、根据“反切”考查古音。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使用十分普遍。反切即用两个字的读音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的方法,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张”,知当切。但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的读音去用上下字切音,就会发现,被切字的多数都与现代读音有所不同了。如“东”,德红切;“列”,良薛切等等。这亦说明了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查古音的演变。古人作诗、词,是十分讲究押韵、平仄等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整。但有些诗词用今天的读音去读,却并不押韵了,如“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侧”,“识”今天不押韵了,但在古音中应当是押韵的,都是入声字。这也可以看出语音的历史演变。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音发生了变化,从一些借进来的外来词中可以见到这种变化的痕迹,因为这些借词都是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的。比如佛经中的“佛陀”是梵语的Buddha的音译,说明“佛”字在古汉语中是念[b]音的,还有一些别的译法,“浮屠”、“浮图”、“勃塔”、“勃陀”等等,据以可此推论,“佛”、“浮”、“勃”的声母都是[b],而且是浊声母。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一)语音演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现象可以概括为一系列公式。譬如汉语史的“浊音清化”就是一条语音演变规律。据音韵学家研究,中古汉语有36个声母(一说37个),其中有一整套全浊声母:并[b]、定[d]、群[g]、澄[¥]、从[dz],床1[dZ]、床2[dü]、邪[z]、禅1[Z]、禅2[ü]、匣][Ä]等。后来,这些全浊声母逐渐向同部位同方法的清声母演变。到近古时期,浊音清化过程基本上完成,《中原音韵》里全浊声母大部分已经消失,到了普通话里,全浊声母一个也没有了。三十六字母•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半齿音为七音。•邦滂并明(唇音)端透定泥来(舌音)知彻澄娘(舌音)精清从心邪(齿音)庄初崇生(齿音)章昌船书禅日(齿音)见溪群疑(牙音)影喻晓匣(喉音)汉语浊音清化规律的主要内容包括:1、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一律变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同时依其声调的平仄又分为:在平声字里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声母,在仄声字里则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声母。平ph(滂)皮、旁、盆、频b(并)仄p(帮)倍、步、弼、2、全浊擦音声母一般变为同部位的清擦音,无送气不送气之别:s寺、颂z(邪)(x)续、序、羡、详语音规律是十分严整的。在同样的条件下,整类的音一般都有同样的变化。类同变化同,条件同变化同。上述所举语音变化均为一系列音位的变化。音位的演变以区别性特征为单位。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要涉及到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清一浊”是古汉语语音的一对区别特征,当浊音这一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里消失之后,影响所及,在这些方言中,全部浊音音位都一并消失。(二)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1、条件性。语音演变规律要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比如普通话的t、th、(j、q、x)三个声母是由中古汉语的见、精两组即k、kh、x和ts、tsh、s两套声母演变而来的。不过,两组声母只有跟齐、撮二呼相拼时才变为t、th、,跟开、合两呼相拼时并不发生这种变化。如:洪—k该姑洪—ts栽、租见精细—t(j)皆具细—t(j)姐2、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内起作用。在某个历史时期起作用的语音规律,到了另一个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如上古、中古汉语里都有-m、-n、-N三个鼻韵尾,而现代北京话里只有-n、-N两个鼻韵尾,原来的-m尾全部并入-n尾。这大约是在16世纪以后才发生的。就是说,-m尾并入-n尾这一规律只在现代汉语时期才起作用,在此以前还没有这种变化,至少在《中原音韵》里-m尾字和-n尾字仍属于不同的韵。3、地域性。语音演变只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在甲地发生的音变不一定在乙地也同样发生。如前所举-m、-n、-N尾发展到普通话,-m尾并入了-n尾,但这种规律受到了限制,在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里并不起作用,这些方言里至今还保存着-m尾。三、语音对应关系(一)语音对应关系:由语音演变规律及其特点决定的方言之间、亲属语言之间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比如韵母中歌韵在今天北京话里和重庆话里就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中古韵目京渝沪歌o(波磨)uoou(多、罗、)(e)(歌、和、俄)(二)研究语音对应关系的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确定方言间、亲属语言间的对应关系,可为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构拟原始“母语”提供依据。2、实践意义:语音对应规律是推广普通话经常使用的有效工具。掌握了语音对应关系,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可以成批地类推,不必一个一个地死记。四、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间或亲属语言间的差别,揭示它们的演变过程并拟测(构拟)原始母语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是研究方言、亲属语言间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办法。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果。印欧语系诸语言研究得很充分,也主要采用了此法。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我国音韵学家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认定古汉语入声字应有塞音韵尾-p、-t、-k。这种推断对不对呢?通过汉语几种方言的对比研究,可以确认这种推断是可以成立的。现在广州话里有-p、-t、-k,厦门话里也有-p、-t、-k,南昌话里有-t、-k两尾,到了上海,只有-/,到泸州,则只有入声声调,没有入声韵了。比较这些韵尾,有的方言有-p、-t、-k三尾(广州、厦门);有的只有-t、-k(南昌话),有的方言只有/(上海),有的只有声调了(泸州),这些共存状态可以构成塞音韵尾演变的一条线索,-p、-t、-k-p、-t、-k/变成北方话的开音节,这是唯一可能的推断,而且这种结论正好与记录中古音系统的韵书的分类一致。三、语音对应关系(一)语音对应关系:由语音演变规律及其特点决定的方言之间、亲属语言之间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比如韵母中歌韵在今天北京话里和重庆话里就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中古韵目京渝沪o(波磨)歌uoou(多、罗、)(e)(歌、和、俄)(二)研究语音对应关系的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确定方言间、亲属语言间的对应关系,可为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构拟原始“母语”提供依据。2、实践意义:语音对应规律是推广普通话经常使用的有效工具。掌握了语音对应关系,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可以成批地类推,不必一个一个地死记。四、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间或亲属语言间的差别,揭示它们的演变过程并拟测(构拟)原始母语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是研究方言、亲属语言间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办法。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果。印欧语系诸语言研究得很充分,也主要采用了此法。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我国音韵学家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认定古汉语入声字应有塞音韵尾-p、-t、-k。这种推断对不对呢?通过汉语几种方言的对比研究,可以确认这种推断是可以成立的。现在广州话里有-p、-t、-k,厦门话里也有-p、-t、-k,南昌话里有-t、-k两尾,到了上海,只有-/,到泸州,则只有入声声调,没有入声韵了。比较这些韵尾,有的方言有-p、-t、-k三尾(广州、厦门);有的只有-t、-k(南昌话),有的方言只有/(上海),有的只有声调了(泸州),这些共存状态可以构成塞音韵尾演变的一条线索,-p、-t、-k-p、-t、-k/变成北方话的开音节,这是唯一可能的推断,而且这种结论正好与记录中古音系统的韵书的分类一致。入声演变“入声”是古代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中的一个调类。这个调类包含的字称为古入声字或入声字,入声调类发展到今天,其调值在各方面里情况有所不同。在一些方面里,入声调值继续同其他调值对立,自成一类,如南京话,长沙话等,这叫“入声保留”。另一些方言里,入声调值却完全消失,这叫“入声消失”。入声消失的地区,入声字所归调类不尽相同。在北京话里,入声字散归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里。•常用古入声字有700多个,在普通话里归去声的最多,有300多个,占入声字的43%左右,归阳平的有200多个,占入声字的29%左右,归阴平的有100多,占入声字的20%左右,归上声的最少,只有50多个,占入声字的6.5%左右,要知道哪些字是古入声字以及它们在普通话里的声调,可以查阅教材。•为了识别和记忆古入声字,这里介绍几种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