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变化的量教学内容:变化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说。(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3、读懂统计图。(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19(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五)总结,谈谈收获。课后反思:20第二课时: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1.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二)探究新知。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师: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程同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三)正比例的意义。1、教材20页第2题。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21(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2、教材20页第3题。(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板书)齐读。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小明的年678910龄/岁11爸爸的年333龄/岁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课后反思:22第三课时正比例练习课教学内容:正比例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活动二:练一练。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23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表格见书)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画一画教学内容:画一画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教学过程: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24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活动三:试一试。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四:练一练。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3、回答下列问题:(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课后反思:25第五课时:正比例与画一画练习课教学内容:正比例与画一画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1.同学们还记得《数青蛙》这首儿歌吗?2.学生自由的唱儿歌。3.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青蛙只数嘴巴数眼腿睛数数1124224833612…………nn2n4n4.你能找出这首儿歌中成正比例的量吗?5.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们就进行有关正比例的练习。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一)基本练习1.根据表格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购买铅笔的支数与应付的钱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购买铅笔的支数/支和应付的钱数/元(2)看一本故事书,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3)试验种子数与发芽种子数的变化情况。试验种子数和发芽种子数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订阅《扬子晚报》,订的份数与总价。(2)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26(3)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4)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5)班级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课后反思:第六课时: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2.试举例说明。二、新授学习1.和是12的两个加数,一个加数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和一定。1)说出它们图像。2)这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和一定12)273)说出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2.积是12两个乘数,一个乘数随着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积一定。1)说出它们的关系。2)发现了什么?(积一定)3)在积一定的条件下,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板书)、4)比较这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三、归纳总结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四、巩固应用第2题: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几种比例关系: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第3题:果汁总量一定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成反比例关系。五、课后练习判断单价一定时,总价格和质量成什么比例P26,2,4题课后反思:28第七课时:反比例练习课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