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0年汕头模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请回答1~3题。1.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25℃B.12℃C.10℃D.8℃2.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3.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图甲中没有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显示的气温为10℃,则考虑温室效应作用,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温度要稍高于10℃。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即图乙中的④(大气逆辐射)增强。地球变暗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的结果,即②增强。答案:1.B2.D3.B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2009年入冬以来,北京遭遇多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只有50米左右。气象台也多次发布全省大雾黄色预警。据此完成4~5题。4.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来源:学科网ZXXK]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干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5.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解析: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好而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降低快,导致水汽易于凝结,形成大雾天气;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很强,使光线很微弱,从而能见度降低。答案:4.D5.B6.2010年苏中联考)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BCD解析: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温度较低;夜晚多云,云层有保温作用,温度不会太低。答案:A7.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正确的是()、解析:近地面受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相应上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相应上空形成高气压,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答案:A8.(2010年黄冈模拟)右图反映了某市热岛效应,在下列条件中,热岛效应强度较为明显的是()①白天②夜晚③强风④无风⑤旱季⑥雨季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⑤解析:夜晚郊区散热良好,城市活动仍在继续,因而热岛效应比白天明显;无风不利于城市与郊区热量交换;旱季城市热量积累,使得热岛效应强度加大。答案:D读图,回答9~10题。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10.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解析:第9题,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A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故C错;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夏季日温差约13℃,故D错。第10题,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答案:9.B10.C(2010年潍坊模拟)2008年8月,奥帆赛进入第六天,但青岛浮山湾海域的风力不到每秒三米,不符合比赛条件,当天原计划要进行的七个项目的比赛被迫顺延至下一个比赛日。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11~13题。11.影响海上风力大小的因素是()①地转偏向力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惯性离心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A.热力环流B.海陆风C.季风环流D.山谷风[来源:学科网]1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A.春季B.秋季C.白天D.黑夜解析:第11题,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第12题,结合图示烟雾的飘动方向,可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海陆风。第13题,根据图示,白天工业污染物受海风影响吹向城市,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答案:11.B12.B13.C右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14~15题。14.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A.abcdB.abdcC.badcD.cbad15A.a、dB.c、dC.a、cD.b、d解析: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可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决定风力大小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答案:14.B15.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思维拓展题)读沿50°N一带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从气压状况的角度分析,甲地近地面为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气压控制。(4分)(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吹风,丁地吹风。(4分)(3)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严重的是,原因是。(8分)(4)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罗马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可能位于(中山站,黄河站)。(4分)解析:从图中看出:甲地等压线向下凹,乙地向上凸,说明近地面甲地为一低压中心,乙地为一高压中心,甲地气流上升,空气扩散快,乙地气流下沉,废气不易扩散。从气流状况看,丙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向,乙为高压(反气旋),其东部吹西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北风,同样,丁地位于甲低压(气旋)的正西方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吹西北风。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甲地海洋为低压,可推断是北半球的冬季,罗马为地中海气候,正值温和多雨,南半球为夏季,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有利于极地科考。[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1)低高(2)西北西北(3)乙地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废气不易扩散(4)温和多雨中山站17.(探究创新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6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据此回答下题。(20分)(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原理。(2分)(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填左或右)偏。(4分)(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8分)(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6分)[来源:Zxxk.Com]解析:第(1)题,结合实验过程,电炉处形成一个低压,冰块处形成一高压,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第(2)题,结合高、低压位置,低处风由冰块吹向电炉,故纸片B向左偏,高处正好相反。第(3)题,纸片A、B的偏动体现的是空气的流动,存在着高、低压中心。第(4)题,结合气压分布状况进行绘图。答案:(1)热力环流(2)右左(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言之有理即可)。(4)大体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