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A《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B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A《时务报》A百日维新的内容A戊戌变法的意义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租借地、势力范围A“门户开放”政策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A八国联军侵华A《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B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C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A“预备仿行宪政”A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创立兴中会A同盟会的成立A武昌起义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A《临时约法》A清帝逊位与袁世凯就任总统A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A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类似这样的考点,自己可以进一步精简记忆)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B《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列强在远东的均势,引起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评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深受人们的欢迎,风行海内外。A百日维新的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B戊戌变法的意义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促进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如进化论等)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播。起了细想启蒙的作用。证明了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A租借地、势力范围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随后,俄、英、法、日等国纷纷效仿,寻找各种借口,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A“门户开放”政策当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时,美国正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列强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列强瓜分狂潮激发民族矛盾,促成民族反抗意识高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A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发动侵华战争。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曾在廊坊、杨村等地遭义和团和清军围阻,伤亡惨重。后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进犯天津,直扑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下令“痛剿”义和团。同时,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栾劻为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义和团运动失败。☆B《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1901年9月,李鸿章和栾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有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西方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签订一系列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给予特权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中国领土、关税、贸易等主权沦丧,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变成反帝反封建)也发生变化(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开始转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列强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传入,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新政的举措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管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A“预备仿行宪政”1906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形宪政”,并提出要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着手社会改革。成立“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清政府对立宪缺乏必要的准备,又不愿意让权于民。最终通过的官制改革方案,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A孙中山创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A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该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A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接着,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各地纷纷宣布起义或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A《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A清帝逊位与袁世凯就任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C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是,辛亥革命同旧势力妥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知识归纳】一.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背景: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清政府内外交困,进行新政,新政失败。孙中山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反清革命。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1905年,孙中山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2)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①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武昌起义:由与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起义计划泄密的非常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由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龙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③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④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3)成果:①“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临时约法》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等规定,体现了《临时约法》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原则。《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历史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误区警示】①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误以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辛亥革命后,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却遥不可及。而君主专制在遭此致命一击后,倒是再也无法稳定地存在下去了。其最大功绩是什么,应该不难看出。②清帝被迫退位,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打击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袁世凯的逼宫。二.辛亥革命酝酿和爆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来源:学科网](1)必要性: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可能性:①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⑤客观条件: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3)局限性:①由于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