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考点要求】【考点梳理】春秋战国时代特征总体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具体特征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手工业: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阶级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随着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政治方面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军事方面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思想方面: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商鞅变法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见上表)秦国背景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时间前356年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内容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序号课标要求《教学要求》考点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考点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考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2.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加强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特点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局限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考点精炼】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们最初是与“戎狄”有许多共同之处,文化、风俗都受到戎狄的影响。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带领军队救援周王朝,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因为护送立功,襄公被平王封为诸侯,直到此时秦才成为一个诸侯国,但因秦地处西部边陲,长期以来与中原各国的交往较少,经济文化上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在与中原各国外交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以“夷狄遇之”,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人民版选修教材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必要性(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3)材料三、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4)材料四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据材料二、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和实质。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材料二观察下列两幅幅图:图一铁农具图二牛耕图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请回答:材料四观察下列三幅图图三图四图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2)据材料二中图二,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结合图一和材料三来说明。(3)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材料四中三幅图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秦朝建立后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哪些措施是继承了商鞅变法的?咸阳秦赵武关丹凤东南郑新郑韩邯郸代燕蓟北京辽东辽阳魏齐寿春寿县楚郢长平高平西北大梁开封临淄淄博东北前223年灭楚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8年灭赵前222年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