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常识与内容整理1第四课复习整理一、正确推敲实词意义的方法简介(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释义。(请举例说明)(2)利用语法结构特点来释义。(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一句“军”怎么讲解?)(3)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释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举”与“胜”在对称的位置上,两字都当“尽、完”讲。(4)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释义。依靠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借已知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例如:“遂投城遁走”中“投”应该怎样解释?(5)联系成语释义。比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超出。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薄,接近。(6)联系课文联想推断释义。如“何可胜道也哉”中“胜”可联系课文《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一句,可推断是“尽”意思。(7)以事释义。事,这里指有关的事实背景。这种知识,有时靠注释给出,有时要靠平时积累。比如古书上有一句:“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这个“诛”怎么讲?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在和氏璧的故事中,卞和献璞只是先后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并没被杀。所以“诛”只能当“惩罚”讲。(8)以题释义。即利用选择题的解释来印证或更正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做题时,要利用好最后关于文章评述的那道题以及实词解释题和信息筛选题,通过看题,帮助自己读懂全文,这样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推求文言实词词义应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猜测比较。而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以上规则,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达到目的。二.相关知识(1)《左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细的(史书体例)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两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在“春秋三传”中,以《春秋左氏传》成就最高,所以流传也最广泛。三、研读探究1.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那么,你觉得呢?请探究一下。【答案】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年事已高的烛之武当然要卖卖关子了,发发牢骚。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使他心悦诚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必修一文言文常识与内容整理2这是郑国请求秦围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意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观点四: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四、作文迁移永远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美军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点评】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于人们心中的丰碑。文中在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们是有准备的人,他们不就是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吗?所以,请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做一个时刻准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贡献一生的人!必修一文言文常识与内容整理3第五课复习整理一、常识1.走近作者《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策士、说客行动、策略的结集,记录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和西周、东周、宋、卫、中山等12国的史事,以国为单位,共收33篇。属于史书体例的哪一种?()刘向是西汉末期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用意深切,辞浅理畅,平易近人,在舒缓的叙述中流露了他匡救时弊的热情,奏疏《谏止昌陵疏》,引历史故事对汉武帝大规模营建昌陵加以劝谕,诚挚恳切;所编《战国策》,分析六国倾覆和秦亡原因,虽无贾谊《过秦论》气势之盛,但娓娓动人,别是一种风格,对后世古文学家影响颇深。2.相关知识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述历史的,称国别体。下面对史书的有关体例作简要说明。(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的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介绍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集,起自西周穆王,迄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4)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5)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必修一文言文常识与内容整理4二、读写训练与知识总结(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抓住送行者衣着的描写,抓住|“白衣冠”点染悲壮气氛。②有详有略:在众多的人物中,荆轲详写,其他人略写。③点面结合: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有点有面,“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为面,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高渐离击筑为点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视听结合,既写视觉上的神情表现,又描写听觉感受。音乐描写表现了荆轲以及送行者的思想感情,渲染了悲壮的气氛。(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a思想上,为国分忧,雪耻报仇,知恩图报。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是目的。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b性格上,深沉、刚毅、慷慨,刚烈。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c才能上,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