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论文第二度消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安亭小学邢春霞设计理念:杜和戎老师的《讲授学》认为: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必须经过第二度消化。第一度消化是在他自己搞教研时,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特点、条件,对输入的教学信息进行加工,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自己的理解。而第二度消化则是在他自己理解以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条件,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我在执教教研课《但愿人长久》之前,就根据上述理论进行了“第二度消化”的备课。我在反复研读课文及教参的基础上,明确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梳理出了教学重点及难点,又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年龄特点确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力图使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一)第一度消化,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重难点。备课时,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领悟到全文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产生的经过。它把当时月色的变化及人物心情的变化穿插在一起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反映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参阅了《教参》、《教学设计》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二)第二度消化之一: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貌似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知识储备。老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包括利于本课学习和不利于本课学习这两方面的认知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备课。课文的主人公苏轼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有接触。我们曾在《语文快乐宫》及《综合练习》的学习中,接触过他的两句名言“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后一句名言在本文中再一次出现,向学生传递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我打算用前一则名言导入新课,后一则名言则在感知课文、具体学习与总结课文时三次出现,如此反复呈现,使学生对它形成深刻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传递极快的社会。人们就算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进行顺畅的交流与沟通。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对于苏轼与弟弟苏辙远别多年互相思念却又无法见面的苦楚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而对于文中介绍到的“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学生肯定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预习,他们会产生一些疑问:古代的孩子是怎样读书、玩耍的?如果能提供一些古代孩子玩耍、读书的图片给学生,他们一定会津津有味地看,并能更好地感受到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深情。因此,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我打算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古代儿童学习、玩耍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知到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然后再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在古代人们远隔两地只能靠书信传达信息,无法像现在这样顺畅交流。这就为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创设了有效的情境。(三)第二度消化之二:结合单元重点,提供阅读与运用的机会促使学生品味、内化语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走进名家,悉心阅读佳作,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流畅优美,它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将中秋夜“皓月当空”和“渐渐西沉”的景色及苏轼“心绪不宁”、“埋怨”和“宽慰”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备课时,我在不同的环节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话练习促使学生品味、内化语言,力图使单元重点得到有效落实。(四)第二度消化之三: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语言描绘等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能更快进入文本,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在备课时,我选择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服务。出示苏轼的书法作品及绘画作品的图片,使学生对苏轼的认识渐趋丰满;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的片段及古筝曲,运用音乐的力量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去感悟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通过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地过程中体会苏轼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蕴含的思念弟弟的深情。教学片段:片段一:走进苏轼,揭示课题。师:幻灯片出示名言:“。”谁能将这句名言补充完整?生:我能将它补充完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师:这是综合练习1中出现的名言,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名言。(生齐读名言)师:你们知道这句名言的作者是谁吗?生:这句名言的作者是苏轼。师:(出示苏轼头像图),看,这就是苏轼地画像。谁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苏轼。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苏轼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组织老百姓修建了“苏堤”。师:大家介绍得都很好。(课件出示课后注释)看,书后注释是这样介绍苏轼的。谁来读一读这段注释?生:(读)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师:是啊!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幻灯出示苏轼的《枯木图》和《黄州岁寒帖》),看,这就是他写的《黄州岁寒帖》,他画的《枯木图》。生:(目不转睛地观看,发出赞叹声。)师:其实,苏轼还是一个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写下4400多首诗篇,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出示书法作品:隶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起读一读这句千古名句。生:齐读名句。师:你们知道苏轼为什么要写下这句千古名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9.《但愿人长久》设计意图:通过名言、收集资料并交流、欣赏苏轼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使苏轼的形象逐步趋向丰富和完整,激起学生走进他,了解他的欲望;通过出示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学生的思路引进本课的学习,便于老师导入下一步的教学。片段二:出示图片,借助句式练习说话,感受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师:那么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苏轼心情又有何变化?生:我找到了文中写苏轼心情的词语“心绪不宁”。师: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谁来读一读这句句子。生:读句子。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生: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瓜果,为什么苏轼却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师:对呀!中秋之夜,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瓜果,为什么苏轼却会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呢?读一读文章第三小节,去找一找答案。生:(读第三小节。)因为苏轼从小和弟弟手足情深,后来长大后他们各奔东西,很少有见面机会,所以苏轼会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因为苏轼小时候总是和弟弟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感情很深,后来他们分开了,已经七年没见面了,所以苏轼会心绪不宁。(这两个回答都不是很流利。)师:那他们可以打电话、上网聊天嘛!众生笑:老师,古代没有电话、电脑的。师:对!当时,苏轼和弟弟苏辙在不同的地方做官,已经七年没见面了。他们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整天在一起读书、玩耍了。看!师:(出示一组古代儿童共同嬉戏、共同玩耍的画面:两个扎着冲天小辫穿着红袄绿裤的古代小孩在一起背古诗、学画画、打扫院子、写毛笔字等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师:(在图片下方出示句式:)谁能联系刚才所看图片,将这几句句子补充完整?苏轼和弟弟小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晚上,。真是!生:苏轼和弟弟小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他们一起抓小鱼;晚上,他们一起背古诗。真是形影不离啊!生:苏轼和弟弟小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他们俩个一起打扫院子;晚上,他们俩个一起写毛笔字。真是手足情深啊!生:苏轼和弟弟小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他们俩画画、抓小鱼;晚上,他们俩背古诗、看书。真是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师:说得真好!此时此刻,你懂得了什么叫手足情深吗?生:就是指苏轼和弟弟感情很深。师:苏轼和弟弟苏辙是兄弟,兄弟之间感情深,就叫手足情深。师:再看这句句子: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现在你对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有了更深的体会了吗?生:因为他们两个小时候总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手足情深,所以长大后两个人分开了,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师:别人都在中秋之夜欢欢喜喜吃瓜果,而苏轼却生:不要吃瓜果。师:他满脑子都在想生:想他的弟弟。生: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好不好。师:这就叫生:心绪不宁。师:(板书:心绪不宁)一起读一读这句句子。生:齐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设计意图:毕竟苏轼与弟弟苏辙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深情对学生来说还是仅仅停留在书面那些句子中的,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一难点得不到突破,将使学生对苏轼创作此首诗歌的背景缺乏深度了解,那我期待的学生与苏轼之间产生共鸣的场面也会成镜花水月一场空。于是我出示一组古代儿童共同嬉戏、共同玩耍的画面,通过老师生动地解说,再现苏轼与弟弟小时候形影不离的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苏轼和弟弟之间的深情。然后出示句式让学生结合图片练习说话,在说话过程中再次感受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感受他与弟弟的深情。片段三:师:当月亮渐渐西沉,苏轼心情又发生什么变化了呢?生:他在“埋怨”。师: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何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谁来读一读这句句子?生:(流利地读)师:在古代,月亮具有“团圆”的含义,每当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团团圆圆在一起吃月饼,赏月。现在到了中秋佳节,苏轼却和弟弟分开了,所以难怪苏轼会埋怨道:生:(接下去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何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师:我感觉到你们语气中的“埋怨”了。板书(埋怨)“埋怨”就是生:责怪。生:就是怨恨。师:再读一读这句句子。(生有感情地齐读)师:那么,苏轼一直在埋怨下去吗?(出示第5、6节。)指名二生读这两节。师:刚才苏轼在埋怨,现在换了一种想法,这就叫(生接着说)“转念又想”。师:再读读这两节,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读两节,陆续举手发言)生:苏轼的想法和诗的意思诗一样的。师:对呀!现在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两节,体会诗的意思。(多种形式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师:读得真棒!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播放歌曲《但但愿人长久》片段,学生凝神听)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生:苏轼和弟弟感情真深啊!生:他们两个真是手足情深啊!师:总结(指着板书):作者就是将景色描写与苏轼心情变化穿插在一起,将苏轼创作诗歌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写作方法叫“情景交融”。(板书)谁能用上这些关键词将苏轼创作诗歌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生:在古筝曲中准备,指名交流。(交流到第六节时,全班自发齐诵古诗)师:再次出现苏轼图片。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人物————生:读课后注释: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设计意图:继续由苏轼心情的变化展开教学。将苏轼的想法与文中的诗词加以对比,使学生明白苏轼的想法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相近。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深化这种认识,品味语言的魅力。用美妙的歌声升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好地体会苏轼与弟弟的深情。抓关键词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内化语言,升华感悟。教学反思:本堂课之所以能充满生命力,这和我对文本进行了“第二度消化”有关。第二度消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它是教师深入、熟练地掌握教材后,再考虑如何使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正是因为我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单元重点,提供学生阅读与运用的机会,促使学生品味、内化语言;又选择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迎来了这一堂教研课的成功。我想: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备课时,除了自己理解文本,更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条件,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有效改进备课,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嘉定区徐行小学徐敏【摘要】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把探究性学习新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行为,教师在改进备课中进行了有效尝试:备课关注问题,探索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备课关注过程,拓宽探究性学习实践途径;备课关注发展,践行探究性学习评价原则。【关健词】改进备课探究性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途径探究性学习原则探究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