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这一名词,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近两个世纪。1827年11月,“社会主义”一词在英国欧文主义的定期刊物《合作杂志》中第一次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时,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其科学含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他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突出了用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及按劳分配指明了方向。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社会主义认识理论的升华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一、从中共八大到1975年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最初思考阶段。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发展的高峰。这主要表现为:首先、明确肯定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其次、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2间的矛盾。最后,确认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事实,规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邓小平根据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现状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主张从实际出发,发展我国生产力。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在各条战线开展整顿,主张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实际上是后来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的先导,也可以说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最初思考。第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是邓小平主要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阶段。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重申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最早提到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也体现了他对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反思。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对过去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初步的概括,这个概括,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命题。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国际环境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三、从中共十三大后到十四大,邓小平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联系中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中共十三大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总结中3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围绕改革开放姓“资”姓“社”,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问题展开思考和探讨,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概括和阐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新的回答。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升华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从理论前提和思想方法上对以往人们关于社会主义认识而进行的正本清源。也正是由于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方法,才实现了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创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系统明确的阐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尽管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论断,却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发展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和系统的回答,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重任。邓小平正是在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们多年来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完整的概括。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所体现的方法论,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史上的认识飞跃,是对社会主义4认识的升华。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重要的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确立了一种以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大都侧重于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制度)上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同,邓小平主要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更具有深刻性。它已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些本质的外在表现的认识,而是对其内在规定性的揭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不仅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的目的,而且规定了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条件,体现了本质和特征、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因而更具有准确性。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可能具体预见社会主义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从中国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因而不仅更加具有现实性,而且更便于操作。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制定出来的,又是这一理论在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集中体现。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才能准确地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有效地防止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坚定不移地走好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来自“左”的,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攻击改革开放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来自右的,以坚持改革开放的面目出现,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说成是坚持极“左”路线,二者实质上都是违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5质的论断的。只有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才能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反对“左”右两种倾向中,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只要真正掌握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就可以使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克服“姓社姓资”的纠缠,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完整准确地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过去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反映了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出发,紧密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与路线。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根本途径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因素的作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也就成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任务。6首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越雄厚,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就越大,来自资本主义的威胁也就越小。社会主义最终要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把解放生产力,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再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既突破了过去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没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的传统观点,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所造成的是非混淆。解放生产力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提出的用“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力标准。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剥削和压迫、产生两极分化,并由此引发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不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不用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根源。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和按劳7分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邓小平又多次明确地提出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作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很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又允许一定的剥削现象和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的存在。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从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凭主观愿望。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现象的产生,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现象。生产力充分发展是消灭一切剥削现象的先决条件。只有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首先是看它是不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看它存不存在剥削现象。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要消除两极分化的危险,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彻底消灭和消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为了发展生产力,允许一定范围的剥削现象。这与社会主义要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并不矛盾。离开生产发展,去搞消灭剥削、消除贫富差别,割“资本主义尾巴”,只能导致贫穷和落后,这方面我们有极为深刻的教训。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本质特征,而且体现了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的思想。这里要明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奋斗的方向。它只能在保障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直接含义,包括人们共同过上富裕的生活,也就是共同占有和消费更充裕的物质文化产品。它是邓小平坚持唯物主义,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