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教案首页授课题目第二章健康与疾病课型理论课授课时间2012年2月13日学时2授课地点一、二阶梯教室授课对象2010级护理学本科1-6班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亚健康、疾病、生命质量、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2.熟悉影响健康的因素。3.熟悉病人角色特点。4.熟悉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5.了解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Ⅰ导言:3分钟Ⅱ正文:82分钟第一节健康(30分钟)第二节疾病(30分钟)第三节医疗卫生方针及保建体系(22分钟)Ⅲ小结2分钟Ⅳ复习思考题:3分钟教学重点1.健康、亚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的概念2.影响健康的因素3.病人角色特点4.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教学难点1.健康、亚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的概念2.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件、粉笔、教鞭思考题1.健康、疾病的概念?2.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参考资料1.冯先群主编《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2.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第四版3.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1第二章健康与疾病Ⅰ导言: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种状态,那么,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什么是亚健康呢?影响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呢?Ⅱ正文:第一节健康一、健康及有关概念健康(health)一词在古英语中包含完整、强壮、结实等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健壮、安康等含义。人类健康的认识主要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来考虑。(一)健康的概念1.健康的微观概念(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2)健康是人们感到身体舒适:(3)健康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4)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2、健康的宏观概念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对健康作出的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WHO又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WHO的健康概念已由单纯生理概念转变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内容的四维健康观。WHO对健康的定义,概括了当代健康的思潮和流向,和以往的健康定义相比,其定义有许多优点:①对健康的解释从过去局限于生物学范围,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及经济等旨多方面,将人作为整体看待,克服了那种将身体、心理、社会诸方面机械分割开的传统观念,给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护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②把健康看作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说明健康可以有不同的水平;③从关注个体健康扩大到重视群体健康;④把健康放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广阔背景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目标,也是国2家和社会的目标。3.不同学科的健康概念二、影响健康的因素(一)影响健康的因素1.生物因素(biologkalfaction)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和遗传因素。(1)生物性致病因素: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2)遗传因素:指由生物遗传因素导致的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2.心理因素(psychologyfaction)心理因素主要通过对情绪和情感发挥作用而影响人的健康。3.环境因素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总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1)物理环境:包括空气、水、气候、食物以及卫生设施等。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理因素。如气温、湿度、气压、声波、振动、噪音及辐射等超过某一限度时会影响人体健康;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导致中毒。(2)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职业、社交、婚姻、家庭及利等多个方面。与健康有关的社会环境包括:1)社会政治制度:包括立法和社会支持系统、全社会资源分配制度、就业和劳动制度、动强度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通过与健康有的其他社会因素,如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营养条件和卫生保健服务设施等影响人们的健康。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家庭和邻里的影响,也包括文娱乐场所、新闻、出版、影视等大众媒介,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各种社会潮流的影。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3三、健康的测量指标(一)与健康有关的指标体系1.与某地区特定人群和全体人群健康状况有关的健康指标。2.与健康状况直接有关的环境因子指标。3.与健康服务有关的指标,如医院设备的使用情况等。(二)与疾病及卫生政策有关的指标此指标可分为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指标是与社会人群的群体健康有关的指标,如卫生政策、经济指标及卫生服务指标等;微观指标是与个体健康与疾病状况有关的指标。现就主要的部分介绍如下:1.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国民总产值、15岁以上文盲率、中小学入学率、人均住房面积、大众传播媒体的覆盖率、就业率、人均热量等指标。2.预防性卫生服务指标包括人均卫生费用、每千人卫生人员数、各种卫生服务利用率等指标。3.健康状况指标包括死亡率、出生率、生长发育指标、疾病及健康缺陷指标、行为因素指标等。4.卫生政策指标包括各种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预防保健网的建立健全等。5.心理健康指标包括人格、智力及情感方面的衡量指标,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等6.个人身心功能健全的健康指标(1)健全的自我照顾能力;(2)不会时刻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某个特定部位或器官的健康;(3)感觉轻松、乐观;.(4)精力充沛、体能的协调与效率良好;(5)享受人生,生活愉悦、踏实;(6)面对问题时,平静松弛,并思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7)食欲好,不偏食;(8)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9)规则而充分的睡眠与休息;(10)日常生活有计划,有目的;4(11)情绪稳定,面对极端兴奋或失意的情景时,能很快恢复平稳情绪;(12)良好的社交生活及人际关系。7.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具体可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五快”一、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二、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三、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四、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五、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三良好”一、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二、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四、生存质量(一)生存质量的概念WHO的定义199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研讨会上明确指出: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二)生存质量的判断标准及模式生存质量的判断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也包括其生存环境的如经济收入情况、住房情况、邻里关系、工作情况、卫生服务的普及性、社会服务的利用情况。其测定的内容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躯体状态;②心理状态;③社会关系;④环境;⑤独立程度;⑥精神/宗教/个人信仰等。目前,可将生存质量的测量分为两种类型:一般及特殊量表。1.一般量表测量所有人群共同方面所用的一般性量表,包括疾病影响量表(SicknessImpactProfile,SIP)、健康量表(NottinghamHealthProfile,NHP)、社会功能5-36(SocialFunctioning-36,SF-36)等。一般性量表综合范围广泛,可用于不同人群的比较,但不精确。2.特殊量表用以测量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所用的特异性量表,如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测量量表(DDCT)、癌症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IIC)等。特殊量表只针对特定病人,内容狭窄,不易于病人组间比较,但灵敏度高。而用于临床生存质量研究的量表除了应具有一般生存质量共有的方面外,还应具有反映疾病特异方面的内容。五、促进健康及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一)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1.定义是通过护士的努力,使公众建立和发展促进健康行为的活动。2.促进健康的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1)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的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的睡眠、积极锻炼等。(2)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合理应用医疗保健服务,以维持自身健康行为(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有害环境包括有害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污染)和有害的生活环境:(如紧张的生活环境)。避免有害环境的行为包括调适、主动回避、积极应付等。(4)戒除不良嗜好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5)预警行为:通常指预防事故发生和一旦发生事故后如何正确处理的行为,如乘飞机、乘汽车系安全带,发生车祸后的自救和他救等。(6)求医行为:指人觉察到自己有某种疾病时,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如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和症状等。(7)遵医行为:在确认有病后,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的行为。(8)病人角色行为:有病后及时解除原有的角色职责,而接受医疗和社会服务,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伤病致残后,积极康复,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归宿感对待病残和死亡。3.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内容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包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和医疗保健手段更好地控制、干预和预测人的健康问题,诱导和激励公众的健康行为,去除或减少不健康行为。(二)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61.生理领域(1)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疼痛与不适,如保持病人舒适的体位时应用止痛剂、松弛疗法、适量运动等。(2)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使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3)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帮助满足饮食、饮水、排泄等方面的需要。2.心理领域3.社会领域第二节疾病一、疾病的概念(一)古代的疾病观1.疾病是鬼神附体。2.疾病是机体阴阳的失衡。(二)近代疾病观1.疾病是由医生治疗的、不符合人类需要的一种状态。2.疾病是不适、痛苦和疼痛。3.疾病是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力的丧失或改变。4.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形态的异常。5.疾病是机体内稳态的破坏。6.疾病是机体对有害因子作用的反应。(三)患病、疾病状态与疾病的概念。1.患病(illness)是指病人本人或他人对其疾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病人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快或难受的一种自我感觉和体验。一般将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某些障造成的某种痛苦或哀伤定义为患病。2、疾病状态(sickness)是对自我感觉或他人认为患病的人的各种症状进行测量或测定的表述,或者是用病理生理等各种医学术语概括及解释的可观察、可感知的现象。3.疾病(disease)是客观的存在,一般是指根据医学科学的知识及理论对疾病状态曝作的病理生理学的解释和说明。7(四)现代疾病观的特点和要求1.疾病是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是生命现象中与健康相对立的一种特殊征象。2.疾病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偏离或破坏,表现为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起出正常范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生障碍。3.疾病不仅是体内的病理过程,而且是内外环境适应的失调,是内外因作用于人体的客观过程。4.疾病不仅是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包括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完整的疾病过程,常常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综上所述,疾病比较科学的定义为:疾病是机体身心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