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动物的细胞(p14-24)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壁、质体(叶绿体等)、中央大液泡、中心粒中心粒组成由9组三联体微管组成的柱状体,因有丝分裂时位于核附近而得名功能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染色体的分离等)形成鞭毛或纤毛的毛基粒动物的组织概念: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组成:1、细胞胶原纤维:具韧性、常成束、胶原蛋白组成2、间质1)纤维弹力纤维:有弹性,弹性蛋白组成2)基质:液体、胶状体、固体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等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具有极性。有游离面和基底面之分,基底面以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2、分布:体表、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3、功能: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感觉等4、类型与结构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复层上皮(其上几层细胞角质化,经常破落)腺上皮:单细胞腺与多细胞腺;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感觉上皮:嗅觉上皮、味觉上皮、听觉上皮、视觉上皮。二、结缔组织特点:细胞种类多、数量少,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细胞分散于间质中,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基质可以液体、胶体、固体等多种形式存在。分布广:遍布高等动物身体各处。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修复、防御、物质运输。类型与结构疏松结缔组织:细胞少但种类多,细胞和纤维排列疏松,基质发达。分布广,填充在各组织和器官间。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和基质少,纤维非常多且排列紧密。真皮(制革)、腱、韧带脂肪组织:软骨细胞:2-4个(同族细胞群)埋于软骨陷窝内软骨组织:纤维透明软骨:气管、关节软骨等,富含胶原纤维间质弹性软骨:外耳壳、会厌等,富含弹力纤维纤维软骨:椎间盘等,胶原纤维成束基质:透明凝胶状的固体。骨组织哈佛氏系统:硬骨组织中的密质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位于骨表面的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的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以纵向的哈佛氏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为哈佛氏骨板,由哈佛氏骨板加上管内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哈佛氏系统。血液:由大量血浆和各种细胞组成。血液:有形成分血细胞红细胞:输送O2和CO2白细胞:血小板凝血酶间质(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基质(血清):三、肌肉组织特点: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呈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分布:机体全身(骨骼肌)、心脏(心肌)、消化道(平滑肌)功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从而产生运动。类型:横纹肌、心肌、平滑肌和斜纹肌(无脊椎动物)骨骼肌(横纹肌、随意肌):肌细胞(肌纤维):肌原纤维肌动蛋白(细)肌球蛋白(粗)收缩机制:滑动学说:肌动蛋白在肌球蛋白中滑动。横纹肌、心肌、平滑肌的比较横纹肌平滑肌心肌分布骨骼上内脏心脏细胞形状长圆柱形多长梭形短圆柱形、有分枝胞核多,在外周一个,在中央1-2个,在中央肌原纤维有横纹无不明显闰盘无无有神经控制随意不随意不随意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四、神经组织特点: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具多个突起,轴突很长,又称神经纤维。神经细胞胞体尼氏体(特有):嗜碱性小体,为成堆的粗糙型内质网(神经元)神经元纤维胞突轴突(神经纤维):树突:可长达1米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2、分布:脑、脊髓及身体各部分。3、功能:组成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协调机体的生命活动。4、类型: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第三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十大系统: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内分泌、神经、生殖等系统。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第一节繁殖的概念和方式一、繁殖的概念:动物产生后代的现象称之为繁殖。是种群的延续。二、繁殖的方式无性繁殖:不经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多见低等动物。1、分裂生殖二分裂法:复分裂法(裂体生殖):2、出芽生殖3、孢子生殖:孢子虫所特有。母体产生许多孢子,不经结合直接形成新个体。4、再生(断裂生殖)有性繁殖:是由雌雄细胞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1、配子生殖:性细胞(配子)结合产生新个体同配生殖:两个结合的配子,形态大小相同,仅在生理上有区别的。卵生:母体产出的是卵,胚胎在体外发育,营养来自卵黄异配生殖胎生:母体产出的是幼体,体内发育,营养来自母体卵胎生:母体产出的是幼体,体内发育,营养来自卵黄2、接合生殖:纤毛虫所特有,接合时两个体以口沟部分相接合,表膜溶解,细胞质通连,小胞核交换,相互融合。两虫体分开后,各自分裂增殖。几种特殊繁殖方式: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即雌性所产生的卵,不经受精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如轮虫、蚜虫等。在蜜蜂中,蜂王产的不受精卵发育成雄蜂,也是一种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动物个体未成熟期或幼体阶段,即能进行繁殖,如昆虫中的瘿蝇等。多胚生殖:受精卵形成多个胚胎新个体世代交替: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规律性交替出现。如腔肠动物中的某些种。第二节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发育: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或演化过程中,形态、结构和机能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叫发育。因此,发育可分为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胚前期、胚胎发育(受精和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层及体腔的形成、三胚层分化)和胚后发育(直接和间接发育)一、胚前发育:此期发育始于精、卵细胞的产生,终于其成熟。卵具极性动物性极—动物卵细胞内核、质所在,细胞质较多、卵黄较少的一端,比重小、位于上方,卵裂时分裂快的一极。植物性极—动物卵细胞内比重大、卵黄多、位于下方的一极,卵裂时分裂慢或不能分裂。卵的类型少黄卵(均黄卵):哺乳动物、文昌鱼等多黄卵偏黄卵:黄卵偏植物极。两栖类。端黄卵:黄卵占据整个卵。如鸟卵中黄卵:胞质位于黄卵外,如昆虫卵二、胚胎发育发育的重要阶段:受精卵幼体产生1、受精和受精卵:精子+卵子受精卵(合子)。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2、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细胞的全过程称卵裂。由卵裂所形成的细胞称分裂球。卵裂也是有丝分裂,与体细胞不同在于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分裂球)不经生长,立即进入下一次分裂,因而分裂球的体积越来越小。径裂:分裂球与卵平行纬裂:分裂球与卵轴垂直卵裂的方式全裂等裂(均黄卵):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不等裂(偏黄卵):形成分裂球大小不等不全裂盘裂(端黄卵):分裂只限于不含卵的一端表裂(中黄卵):分裂只限于卵表面3、囊胚的形成类型:腔囊胚;极囊胚;盘状囊胚;表面囊胚;••1)腔囊胚•均黄卵或少黄卵经多次全裂,形成皮球状的囊胚,中间有较大的囊胚腔,这种囊胚叫腔囊胚。•凡全裂又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胚。•2)实心囊胚•有些全裂卵,由于分裂球排列紧密,中间没有腔,•或者分裂初期尚有裂隙存在,以后被分裂球挤紧而消失成为实心球体,这种囊胚称为实心囊胚。•水螅、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囊胚属此类型。•3)表面囊胚•中黄卵进行表面卵裂,到囊胚期由一层分裂球包在一团实体的卵黄外面,没有囊胚腔。•如昆虫的囊胚。•4)盘状囊胚•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等典型的端黄卵进行盘状卵裂,•形成盘状的囊胚,盖于卵黄上,称为盘状囊胚。小结卵的类型卵裂方式囊胚期例子少黄卵均黄卵全裂等全卵裂腔囊胚海胆、文昌鱼多黄卵偏黄卵不等全裂极囊胚两栖类端黄卵不全裂盘裂盘状囊胚鸟类中黄卵表裂表面囊胚昆虫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实心囊胚和原始的腔囊胚为较低等的类型,在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一些低等的环形动物中出现;两侧对称型的腔囊胚见于低等脊椎动物和某些无脊椎动物,两栖类是更高等的端黄卵型的腔囊胚;由于卵黄的集中,从腔囊胚发展成为无脊椎动物中黄卵的表面囊胚和脊椎动物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端黄卵的盘状囊胚。高等哺乳动物的腔囊胚是次生均黄卵形成的更高级的腔囊胚。辐射式卵裂:在全裂类型中,卵经第三次分裂后,动物性极的四个分裂球整齐地排在植物性极的四个分裂球之上。在以后的分裂过程中,每一层分裂球都整齐地排列在下一层分裂球上方。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的卵裂属此。螺旋式卵裂:卵裂的第三次分裂不是端纬裂,而是分裂面与卵轴成45°倾角,结果使得动物性极的每个分裂球位于植物性极两个分裂球之间的上方,以后第次的分裂也是这样。如海产涡虫、多毛类、多数海产软体动物属此。4、原肠胚的形成基本结构:外胚层;内胚层;囊胚腔;原肠腔;原口。形成方式: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内陷:由囊胚的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形成二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叫外胚层,向内陷入的细胞层叫内胚层。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故称为原肠腔。原肠腔向外的通口称为原口或胚孔。如海星原肠的形成。•内移(migration)•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而形成内胚层。•初始移入的细胞位于囊胚腔中,排列不规则,接着逐渐调整排列成规则的内胚层。•内移法形成的原肠胚没有原口,以后在胚体的一端开孔,形成原口。•分层(delamination)•囊胚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从而形成内外两胚层。•腔囊胚向内分出内胚层——某些水母属的水母;•实心囊胚向外分出外胚层——某些水螅水母。•内转(involution)•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一面边缘向内转,再伸展成为内胚层。•外包(epiboly)•动物极的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较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形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形成内胚层。•一些软体动物与两栖动物蛙的原肠形成就是外包。•以上原肠形成的几种形式往往不是单一进行,常常二种或二种以上同时进行,•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进行。5、中胚层及体腔形成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如原口动物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如后口动物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者称为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成为动物的肛门。口是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形成的动物称后口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等。5三胚层分化和器官形成分化:动物胚胎发育至胚层出现后,进一步发育,由于遗传性、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胞群之间相互诱导等因素的影响,使之转变为较复杂、异质性和稳定性的细胞,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分化。动物的胚层分化:外胚层:皮肤的表皮部分及其衍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消化道的两端内表的上皮及其附属腺体中胚层:皮肤的真皮层、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循环系系膜及各类结缔组织内胚层:消化管中段内表、呼吸道内表的上皮,肝、胰、胆囊、甲状腺、胸腺、膀胱的大部分,尿道及其附属腺的上皮。三、胚后发育:包括幼体的生长发育、性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时期。直接发育(无变态发育):间接发育(变态发育):即幼体与成体相比,形态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有的甚至连生活方式也不同,幼体必须经过形态结构上的变化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发育为成体。第一节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动物的进化过程)的关系生物发生律(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E·Haeckel)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其主要含义是:生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