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卫生健康〔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懂得健康不仅只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饮食营养、环境与行为、学习与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健康,只有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学内容〕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卫生一、心理卫生的定义二、心理卫生的一般标准三、心理卫生的影响因素四、心理障碍的类型与特点五、心理障碍的治疗和预防第二节营养卫生一、科学膳食二、饮食卫生三、饮食误区第三节环境与行为卫生一、人类生存健康与地球自然环境二、大学校园环境卫生三、高校精神环境与行为卫生第四节学习与起居卫生一、学习与健康二、用脑卫生三、休息与睡眠第五节运动卫生一、科学健身二、运动医学常识2第二章卫生保健〔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懂得健康不仅只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饮食营养、环境与行为、学习与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健康,只有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学内容〕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卫生(精神卫生)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的要领基本相同,都是MentalHygiene。精神卫生(mentalhealth)的定义和内容大致分为两种。即狭义和广义。狭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病者的康复,重归社会。广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医学的咨询。从上述精神卫生定义和内容看来,精神卫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一方是精神疾病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一方面是健康者的提高和维护精神健康和精神医学咨询。一、心理卫生的定义心理卫生和不卫生(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欲确定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各种观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1、没有明显的症状心理健康的直接定义就是“非不健康的状态”或“没有症状的心理状态”。所谓的症状是指一般的心理症状而言,包括焦虑、心因性行为困难、强迫性思维或行为、情绪低落、人格异常(例如强烈的依赖、攻击性、周期性情绪变化、冷漠、反社会行为等),以及心理原因引起的皮肤、肌肉、呼吸、循环、消化、生殖、内分泌等生理系统的生理障碍。这种观点认为:心理卫生,或健康心态就是没有症状的心态。这个定义的争议显而易见。首先,对症状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不仅专家之间存在不同意见,几乎每个人都对症状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可能会把“独自一个在家感到寂寞”看作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它让当事人感到非常痛苦,也出现了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很少有专家会把这个问题看作是症状。其次,没有明显症状的人中,有许多人也称不上是健康的,因为症状的出现往往是在总是比较严重以后才会发生。因此这一定义只是给心理健康作了一个非常宽泛的界定。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不仅要注意他是否存在心理症状,还要注意他是否存在积极、健康的表现或经验。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没有心理症状并不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他需要同时具备积极的心理健康条件3(如对生活充满希望,有价值感等),才会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2、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与上一种观点相反,这一定义重视心理卫生的积极面。认为一个人若拥有这些有价值的心理品质,就是心理健康的,包括幸福感、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个人的成熟、人格的完整、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有效地适应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保持独立等。(1)幸福感(happiness)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建立在满足、知足、心情平和等心理感受的基础之上的主观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经常体验到幸福感。相反,人们经常会体验到有所缺憾、有所失落。最近很多学者对幸福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探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以及保持幸福感的途径,这也说明了幸福感对心理健康,或广义的生活质量的影响。(2)和谐(harmony)包括个人内心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两个方面。内心的和谐是指在各种欲望、欲求、动机与内心的良知、价值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而与环境的和谐则包括适应环境要求,并且能够化解环境中的各种压力。既有内在和谐又有外部和谐的人无疑是心理健康的人。(3)自尊感(self-regard)即对自己的接受和喜欢,或称为“悦纳自己”。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心理健康的人在对自己的主观认识(自我)自我和实际表现之间是和谐一致的。他们不仅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且对自己存在的总是和缺憾也能客观认识和接受,同时保持自尊感。而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人一般难以客观接受自我的表现,为了维持刻板的自我而多采取防御的方式。(4)个人的成长(personalgrowth)指一个人潜力的发挥,或自我的实现。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体的成长过程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如果发展过程的前一阶段的需要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或遇到的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进行后一阶段时其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即个人成长遇到挫折。这一观点认为,在前一从优的个人成长如果受到阻碍,后一阶段的个人成长也会受到影响,并最终引起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强调个人发展的顺序。他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关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但从需要的发展过程来看,对后一种需要的追求是在前一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出现的。(5)个人成熟(personalmaturity)指个人的行为符合其生理年龄的要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成熟的标准或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顺利走向心理健康,这一占是相同的。(6)人格统整或完整(personalintegration)指个体行为的一致性。尽管人们的行为需要根据情境的要求做出调整,但人格完整的人其行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反映了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内心感受以及外在行为表现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行为的变化只是适应环境要求的表现。如有的人在教室中表现为积极发言,思维敏捷,在宿舍里表现为热情友好,在操场上表现为活跃好动等等,尽管具体表现不同,但却有着明显的内部一致性,即“外向”。(7)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contactwiththeenvironment)即对现实环境有着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根据环境的实际要求,而不是自己对环境的理解和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这就要求个体首先要认清环境的客观实际处自己对环境的认识和看法之间存在差异,并谋略从别人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环境的要求。其次,要根据环境的实际要求出行动。在很多情况下,人4们对环境要求的反应比较多地源自对现实环境的片面认识,因此容易出现与环境要求的脱节,其后果就是对心理健康的损害。(8)有效地适应环境(effectivenessintheenviroment)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要求的胜任能力。心理健康者不仅要与环境有良好的接触,还应该有效地处理环境的要求,有效地解决种种问题,才会活得健康愉快。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每天要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爱情与工作。爱情即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范畴从亲密程度来讲,包括非常密切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到相对疏远的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邻居关系等等。心理健康者对亲密、生疏、甚至陌生的人际关系都能处理得体、成功。工作的含义也很广,包括所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努力。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学习、产出和贡献的基本需要,而且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有意义的工作,而且随着工作分工的深化,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意义感也越来越少。于是,很多人都希望从非职业性或趣味性活动中得到补偿。(9)在环境中保持独立(independenceoftheenvironment)一个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时需要与环境密切接触,有时需要顺应环境要求,而有时则需要与环境保持独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者既能表现服从性,也敢干表现独特性;虽然不能强迫他们服从,但他们有时候会表示服从。即心理健康者能够按照环境的要求在服从与自主、独立之间做出自由的选择。这也是Maslow对心理健康者的认识,即能实现自我的心理健康者可以同时保持与外界的良好接触与内心的完全独立。二、心理卫生的一般标准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ow提出的标准(1)现实知觉良好,即能如实看待世界,而不是按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来看待世界。(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即能接受别人、自身及自然的不足与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所困扰。(3)自发、坦率、真实,即行为坦诚、自然,没有隐藏或伪装自己的企图,除非这样的一种直率的表现会伤害别人。(4)以自身热爱的工作为中心,即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起来刻苦、专注。(5)有自立和独处的需要,即不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遇到问题时喜欢冷静、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6)在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即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独立地发挥思考的功能,并具有自制的能力。即使在碰到挫折、受到打击的情况下,也是这样。(7)有持久的欣赏力,即对于某些经验,特别是审美体验,有着奇特而不衰的欣赏力,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为之烦恼,相反,却为能保留和享受这些美好回忆而欣慰不已。(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即在人生中存在这样的体验;感受到强烈的醉心、狂喜和敬畏情绪,感觉到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被夸大为压倒一切、无限美好、不可言喻。(9)关注社会道德,即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民间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能够千方百计为他人利益着想。5(10)人际关系深刻,即注重友谊和爱心,但交友的数目一般不多,同伴圈子较小。(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即谦虚待人,不存偏见,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意见。(12)富于创造性,即具有同儿童天真的想象相类似的倾向,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革新的特点。(13)处事幽默、风趣,即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绝不会把这种本领用于有缺陷的人身上,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14)反对盲目遵从,即对随意附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人或事十分反感,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坚持去做,而不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2、现代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能正确评价自己。(3)能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4)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5)有健全的情感生活。(6)有优良的意志品质。(7)健全的人格。(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3、心理学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我们认为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2)心理与行为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