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复习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一、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功能分区(1)形成:某一区域的功能,是以某项功能为主,同时兼有其它功能,所以没有明确的界线,同时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界线,因为它们是交错其间的。(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项目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建筑质量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位置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公共设施完善,生活方便缺乏,生活不便环境质量优美较差(4)商业区①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②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a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中心商务区内商业、金融、贸易等机构众多,各种服务部门和设施齐全,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而频繁。b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c建筑物高大稠密。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d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工业区①位置: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②发展趋势:向市区外缘迁移原因:保护环境、降低成本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最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理,也就是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功能组织。以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便利的交通①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②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交通也要方便;③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①基本上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②环境污染比较大或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应当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3)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卫生防护带)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就不应布置在防护带内)在卫生防护带内可以种植对有害废气有抵抗能力的树种,最好是能够吸收污染物的树种。(4)留有发展余地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它是指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式。在同一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分布不同。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类2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也不相同,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2.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分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城市内各点区位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各种功能活动的特点所表现出的付租能力的差异。地租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性,从与市中心的距离看(如右图):A区为城市的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其他活动所能付出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所以A为商业区;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可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而工业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区高,所以在B区形成的是住宅。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付出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的土地利用形式。(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②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③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4)行政因素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的划分①划分标准:一般根据城市人口的规模。②划分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③我国城市等级分为四类: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其次还有县城、建制镇等城镇型居民点。2.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地形平坦;有发达的交通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其它大城市,腹地内人口稠密,原材料、劳动力和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市场巨大;宏观上又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镇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2)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五、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动力①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②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3.城市化水平的表示: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的变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可用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六、世界城市化的进程2.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如下:阶段水平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发展中国家3加速阶段30%一70%,较高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70%以上,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比较项目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目前速度所处阶段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因其它特点发达国家早高(70%左右)缓后期成熟阶段相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晚低快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不相适应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城市发展不合理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3.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以上海为例)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实现郊区城市化,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②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居民的居住条件。如建立交桥,地下隧道,发展高效、清洁的公共交通。③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城市绿地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控制污染方面,使用清洁的能源及推广应用清洁燃烧技术,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