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消费品发展的宏观环境一、宏观经济形势(一)世界经济形势(二)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一)收入水平(二)消费水平(三)就业水平(四)社会保障水平三、物价水平四、信贷情况五、国内消费情况六、固定资产投资七、进出口贸易一、宏观经济形势(一)世界经济形势2009年全球经济萎缩1.1%,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9年发达经济体GDP下降3.4%。其中,美国GDP下降2.7%,日本GDP下降5.4%,欧元区GDP下降4.2%,英国GDP下降4.4%;2009年发展中国家GDP增长1.7%。其中,中国GDP增长8.5%,印度GDP增长5.4%,俄罗斯GDP下降7.5%,巴西GDP下降0.7%。预计全球经济在2010年将增长3.1%,这一水平大大低于危机前所实现的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1.3%,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则有望增长5.1%。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GDP将增长1.5%,欧元区GDP将增长0.3%,英国GDP将增长0.9%,日本GDP将增长1.7%;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中国GDP在2010年将增长9.0%,印度GDP将增长6.4%,俄罗斯GDP将增长1.5%,巴西GDP将增长3.5%。回顾2009年全球经济发展情况,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经济发展逐步由大幅下跌转为企稳回升,复苏迹象渐显。其中,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复苏步伐明显快于欧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二)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3.53万亿元,比去年增长8.7%,超过了年初预期的8%的增长目标,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我国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全球市场的萎缩,我国外贸出口量一路大跌,经济增速下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就业、民生问题也开始凸显。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中央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和战略结构调整及时而有效地遏制住了国民经济下滑的趋势。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超过8%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二是市场驱动的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快速增长。自2009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回升,其原因可以从三大需求的角度来观察。一是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除政府投资比较集中的基础设施领域外,房地产投资和汽车投资与产销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回升。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来看,个体经营企业投资高速增长,外商投资出现了回升趋势。这对整个投资的增长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二是消费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通常情况下,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会影响居民的就业与收入,从而对消费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且2009年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的消费都出现了相当幅度的下降。但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2009年1一10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3%,实际增长超过了17%,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消费的最高增幅。笔者认为,在储蓄率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受短期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小。另外,政府政策的调整,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也刺激了消费的增长。三是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2009年以来我国产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但是,出口降幅逐月收窄。其中我国出口产品占美国、欧盟、日本的市场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国家实施了以“保增长、保民生”为核心目标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和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的实施,保障了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和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并为国民经济的复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一)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GDP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除受年节影响较大的第一季度以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逐级上升势头。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良好。2009年在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有效作用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但城市增速快于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之比为2.99:1,2009年上升为3.01:1。2009年仅前三季度城乡军民人均收入差距就已达到9064.8元。我国政府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两大有效政策的联合抑制尚未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失衡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以来的收入差距缓解之势在2008年出现六较为明显的逆转,到了2009年这个状态仍在持续。在这种状况下,及时政府出台“家电下乡”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刺激农村市场消费的政策,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限制,政策效用也受到相应的限制。(二)消费水平随着扩大消费政策的出台,2009年前三季度,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63亿元,增长16.0%,高于城市1.2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村流通网络得到迸一步健全。目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已完成全年目标的60%以上。连锁化农家店、配送中心已覆盖84%的县、71%的乡镇和44%的行政村。“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试点稳步推进,新型农村流通网络正逐步建立,将对扩大农村消费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家电下乡促进农村消费升级。随着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及时出台,家电下乡产品品种已由4类扩大到12类,销售网点超过17.5万个。家电以旧换新在9个省份试点积极推进,全国设立汽车以旧换新一站式服务窗1:1346个。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汽车等大宗商品销售。但从2009年城乡居民消费月度数据来看,农村消费领先于城市消费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原因是一系列激农村消费的短期政策效应,下半年以后,城市消费反超农村,并且差距越来越大,12月份城市增速已经达到18.6%,而农村仍仅为15.4%。随着经济进入加速回暖的上升通道,相对更具弹性的城市居民收入呈现更加强劲的增长,城乡消费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三)就业水平1、就业形势稳定2009年就业机会稳定增长,失业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失业人口大规模增长局面的出现。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2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为全年目标500万人的103%;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4万人,为全年目标100万人的164%;2009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2、依然严峻的失业问题必然制约居民收入的有效增长从2005年至20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是681万人、770万人、800万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失业率屡创新高。到20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3%,突破了4%的警戒线。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统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因此上述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据有关专家分析,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2/3,即2亿人左右。“我国需要在未来5一10年的时间,每年转移500万~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目前乃至将来,严峻的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消费增长率提高的主要障碍。(四)社会保障水平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较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出现的消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出于医疗、教育、住房等传统福利改革及通讯、水、电、气等价格过高或不断上升造成的,人们对社会保障预期偏低加上必需品占消费资金比重较大,制约了人们对其他消费品的消费倾向。具体体现为:居民对计划经济时期相对于低工资的“高福利”仍抱依恋情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基本上不存在拖欠养老金问题,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可得到保障,住房租金仅占工资收人的极小比例,教育与其他社会福利有偿性收费极低。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居民对社会福利的日渐市场化心理预期不足,当这些福利一旦需要个人承担时,势必对居民消费心理产生冲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工资和福利收入增长放缓,加上下岗与失业对居民的心理威胁,依据收入持久理论,消费不是由当前收入决定的,更多的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居民来来收人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居民对持久收入的预期大大降低,居民消费行为变得更为谨慎。近几年来,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相继实行个人参与缴费,医疗保险改革中个人负担增长了30%,高等教育改革收费增加,使居民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心理预期更为绷紧,医疗与教育的价格偏高,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老百姓要承受昂贵的中小学择校成本、普通高中变换重点高中的所谓赞助费、高等教育扩招后涌动的工作搜寻成本,多管齐下使居民扼制自身消费的主观愿望更为强烈,加大了人们的储蓄冲动,消费资金分流,使消费市场严重失血,最终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居民社会保障的支出项目增加,加之社会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的拉大,在当今8万多亿元的居民储蓄中,85%的储蓄是由15%的少数富有者拥有的,大部分居民收入增加和储蓄增加十分有限。更多的居民对自身收入与对社会的贡献存有较大的心理反差与被剥夺感,需要增加收入调节心态的失衡。除了消费品结构原困之外,严重的贫富差别和贫困人口消费低下及富裕者阶侧重储蓄、轻投资促成了这一现象的积淀。显而易见,没有社告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就难以保障社会整体消费效率的提高。三、物价水平1.关于CPI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2、我国CPI的制定我国1994年正式取消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编制,开始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总指数。目前,我国消费价格指数的权数实行千分制,即大类权数之和,大类中各中类权数之和、中类中各小类权数之和,小类中各基本分类权数之和均为1000。现行的CPI编制方法实行以2005年为对比基期,2005至2010年这五年为一个权数周期,每年略作调整,以确保指数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的最新消费模式,同时也可以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商品分类按用途划分为八大类:即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3、我国目前CPI及变化趋势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加速上升,11月份C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其中食品类上涨5.3%,非食品类价格上涨0.2%。CPI加速回升的直接原因来自于食品价格的上涨。我国大部分地区12月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