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第一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和内容【本节知识重点】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含义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大体上可以从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两个颁来理解。1、所谓理论作用:是指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正面影响。它主要包括:它是构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哲学基础,还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依据,也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应用社会科李的的重要特征;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任何形式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偏离价值观基础。2、所谓实践作用是指:首先,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的实践动力。其次,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专业文件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伦理守则。第三,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使社会工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第四,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1、戈登和比斯台克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个人存在的尊严和价值、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社会对个人应尽的责任和关怀、社会对个人基本需要的尊重和满足、民主社会对个人实现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2、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服务”强调的是实践形式、“社会公正”强调的是实践目标、“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的是实践的具体差异、“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的是实践工具、“诚信”强调的是实践的行为准则、“能力”强调的是对实践者的专业教育要求。3、如何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呢?所谓基本原则,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与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有关的比较具体的价值表述。对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原则”是根本性的但不是具体化的,不能适用于每一个具体的实践环节。应认真领会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等六项原则的基本含义。四、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容基于人道主义,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我国社会工作的追求,也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框架。1、强调社会和谐。在改革发展的,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个人、集体或社会环境因素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它们之间应该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2、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的维权意识越来越浓,在处理比较严重的家庭冲突和家庭危机时会诉诸法律,但是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倾向于通过协调家庭内部关系来保持家庭稳定。3、注重服务的人情味。以“仁爱”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4、重视道德建设。5、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本节知识重点】一、伦理的含义“伦理”意思是人伦之理,源于儒家,强调人们之间的尊卑长幼次序。而“道德”源于道家,意思是人们所应遵循的社会和自然界内在的发展规律。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1、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内容(1)社会工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2)社会工对同事的伦理责任;(3)社会工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4)社会工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5)社会工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6)社会工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可见,社会工作伦理包含了社会工在该专业的各个方面的行为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伦理并不仅仅是限制社会工不要做或禁止做什么,它同样也鼓励社会工去做特合专业价值观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2、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现实和发展相承;文化和政治互补;本土和国际并重三、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这部分是本章的难点。处理伦理难题并不仅仅是个理性问题,不单是靠程序和技术就能解决得了的,它跟社会工的性格、精神和心理调适能力也有很大关系。1、伦理难题保密问题;情理法问题;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自觉原则和知情同意2、处理原则保护生命原则;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和自由原则最小伤害原则;改善生活质量原则;隐私和保密原则;真诚原则。四、社会工作专业守则1、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含义与作用社会工作守则的含义:社会工作专业守则是由社会工作界(或称专业团体)制定的关于社会工在专业服务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套伦理规则,是有关社会工“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一些行为指导。它的作用有:第一,保障按专业要求开展工作;第二,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第四,有利于社会工的成长。2、社会工作守则的内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2)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事的工作;(5)共同执行守则;(6)恪守公私分明;(7)信守机构政策;(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增进公众福利;(12)维护社会正义。第一节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本节知识重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婴幼儿阶段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具有独特、稳定等特性,包括气质、性格、认知、自我调控等。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状态或需要,主要是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大体相当于人类的两大需要:爱与饥。性本能又被他称为里比多(libido)。性本能是驱使人的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也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区域为快感的中心。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肛门区域成为性感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纪律或权威,因此代表了伊底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一般地,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童会形成过度控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啬和强迫的人格特征,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反抗,从而形成过度铺张浪费、越轨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凶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第三阶段:性器期(3-6岁)。生殖器成为快感的中心。这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的性欲,停止对父亲的敌视,逐渐接近、接纳、认同父亲,并逐渐发展起同性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否则,儿童就可能演变成同性恋或异装癖、异性癖等性心理障碍。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第四阶段:潜伏期(6岁-青春期)。这一阶段,儿童的里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儿童这时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成年)。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一是固着,即不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里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二是倒退,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他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是对潜意识的论述及重视童年期的经验,但他的“性泛论”也受到了很多批评。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在每一阶段个体均需自我调整,以适应其中的心理社会冲突和危机。人们必须解决此阶段的冲突与危机,才能向更高阶段前进,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发展阶段年龄(岁)主要冲突与任务形成的美德婴儿前期0-1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重要的联系:照护者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希望幼儿期1-3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意志力儿童早期3-6主动还是内疚重要的联系:家庭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目的儿童中期6-12勤奋还是自卑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任务:学习重要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能力青少年期12-20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忠贞成年早期20-40亲密还是孤独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爱成年中期40-65繁殖还是停滞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关怀成年晚(老年)期65以后自我整合还是绝望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智慧三、婴幼儿阶段1、婴幼儿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人的婴幼儿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左右,主要具有大脑发育迅速、行为上开始目标取向、语言能力发展、开始形成依恋性等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征。(1)生理发展在生命初期,大脑以惊人的速度发育。婴儿刚出生时大脑重量只有成人的25%,半年后会增长一倍;到2岁时,已达到成人的75%。庞大而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婴儿快速而广泛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婴幼儿期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2)认知与心理发展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时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在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该阶段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学习、记忆、语言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到2岁左右口语词汇迅猛发展,对语言产生明显兴趣,并学会了大量用来命名物体的单词。(3)社会性发展依恋的形成:婴幼儿期是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依恋产生于婴幼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2、任务与挑战艾里克森认为1-3岁是自主、羞怯与疑虑阶段,婴儿开始寻求自主性:自己穿衣、吃饭等,如果失败的话则会感到羞愧,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危机成功解决,则形成“意志”的美德,从而更乐观、更坚强地面对生活。四、儿童阶段1、儿童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儿童阶段是3-12岁左右,其中3-6岁一般也称为儿童早期,7-12岁被称为儿童中期。这一阶段的生理特征是动作技能进一步发展、活动范围扩大;在心理方面,智力发展迅速,思维能力提高。同时,儿童的社会性增强,家庭生活、朋辈群体游戏成为重要的社会化环境。(1)生理发展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量接近于成年人的水平,这为儿童智能的迅速增长以及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3-6岁时,儿童的肌肉技能已有良好发展,之后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能力日益增长。此时的环境因素影响很大。(2)认知与心理发展6岁到性成熟前的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减弱,语言和记忆功能有所增强。到11-12岁左右,儿童的思维及推理能力增强。儿童早期词汇发展迅猛,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开始掌握书面语。儿童中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进一步发展。(3)社会性发展自我与人格的发展:儿童早期,儿童可以被训练自己做游戏,从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