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词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词汇第一节词汇概说语音、语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这三大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因素,随着新旧事物的产生和消失,新旧词语也随之在不断地产生和消亡。同时词义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单音词占多数约占85%。二、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发展的途径和类型:1、古代的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成为复音词。老—(老鼠、老虎)阿—(阿姨、阿妹、阿哥、阿娇、阿瞒)—子(刀子、豹子)—头(年头、石头、苦头)a、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阿”等。“有”常用于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和形容词之前。如:有周、有夏、有殷、有虞、有清。“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面。如,《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言”用于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于”也用在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薄”也用在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浣我衣。”b、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焉”、“尔”、“如”、“若”等,它们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带词尾的双音词几乎都是形容词。例如:潸然、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油然、焕乎、确乎、率尔、莞尔、荣如(茂盛、华美的样子)、纷若(盛多的样子)、沃若等等。词尾也可用在双音词之后,构成三音节的形容词,如:飘飘然、欣欣然、恂恂(xù)如(温和恭顺的样子)、徐徐焉,等等。2、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现代的复音词。名词性的:道路、窗户、颜色动词性的:谈吐、指挥、抢劫形容词性的:聪明、智慧、勤快3、古代单音词被不同字面形式的复音词所代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了解殆—失败日薄西山薄—迫近亟请于武公亟—屡次老臣贱息舒琪息—儿子虢,虞之表也。表—屏障师进,次于陉次—驻扎三、一词多义从木兰从军(参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顺从、听从)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得:既出,得其船(找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也(得到)【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题2、再举出3个一词多义的例子。第二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一、单音词(单音节词)单音词的特点:1、多义性2、灵活性(不确定性)3、能产性(构词能力)二、复音词(多音节词)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书面上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复音词的分类:(一)单纯复音词定义:只包含一个语素(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组成它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只有两个音节联系在一起时,才表示某个意义。分类:在古代汉语中,有叠音词和连绵词两种。1、叠音词(重言、叠字)摹拟声音的:铮铮有声、牙牙学语、哗哗流淌摹拟形态的:风度翩翩、姗姗来迟、循循善诱、惴惴不安、谆谆教导、彬彬有礼、洋洋得意、亭亭玉立、踽踽独行、喋喋不休、咄咄逼人、娓娓动听◆叠音词与词的重叠(重叠词)在形式上相同,但意义上却不同。叠音词的词义通常与记录它的单字无关,不能根据单个字来推测叠音词的意义。如《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中的“萧萧”是“马鸣之声”,与“萧”的本义“艾蒿”无关。又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句中的“丁丁”是“伐木声”,与“丁”的本义“干支名”无关。类似的重言词还有:夭夭(繁盛之貌)、霍霍(磨刀声)、离离(繁茂貌)、坎坎(伐木声)、关关(鸟鸣声),等等。而重叠词所表示的意义与其单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句中的“物物”、“种种”都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含有“遍指”、“每一”之义,这是重言词所不具备的。又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意为“走了又走”、“走啊走”,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行,这也是重言词所不具备的。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如“卷卷”(每卷)、“朝朝”(每天早晨)、“暮暮”(每天晚上)、“人人”(每人)、“家家”(每家)、“处处”(每处)等等。再如:口口相传、昏昏欲睡、赫赫之功、碌碌无为、默默无闻、面面俱到、星星之火等。2、联绵词(连绵词、联绵字、连语)定义: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表一意的复音单纯词。连绵词一般有三种类型: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蒹葭”“荏苒”。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3、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滂沱、浩荡、蜈蚣、逶迤、跋扈、芙蓉举例:芙蓉芫荽茱萸梧桐鸳鸯蝴蝶蜻蜓凤凰仓皇倥偬倜傥伶俐英雄荒诞汹涌澎湃彳亍璀璨琳琅逶迤寤寐铿锵恍惚特征:1、一个语素。在结构上,组成连绵词的音节之间紧密连缀,不能分开,共同构成只具备一个语素的单纯词。有的连绵词拆开后各部分无意义,不能单独使用;有的拆开后可以单独使用,但单独使用时的意义和整体意义之间毫无联系,已是另外的词。2、词形多样朦胧——曚昽、疙瘩——圪垯、支吾——吱唔、望洋——望阳——望羊徘徊——裴回——徘回、匍匐——匍伏——蒲伏、逶迤——委移——逶陀——委蛇——委它——委施注意:连绵词虽然词形多样,但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个别连绵词义符的不同,有时会造成一些区别,同样这种意义特征,在不同的事物上体现为不同的概念。如,“彷徨”,部首从“彳”,这个部首的意义与行走有关,所以表示在一个地方徘徊。“仿偟”部首从“人”,表示心情不安,也是心情的反复。所以,不同写法的连绵词,是否都如通行的说法视之为一个词,也还是可以研究的。3、相同相近的读音(二)合成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音节语素组合而成的词。古汉语中,合成词一般分为两类:复合词(词根+词根)和派生词(词根+词缀)。复合词的分类(从内部结构看):联合式:焚烧、门窗、领导、甘甜偏正式:国君、黎民、诸侯、菊花动补式:打破、平定、解决、敲响动宾式:革命、摄政、司马、安邦主谓式:地震、月蚀、人定、日落其他式:绿化异化作者读者纸张书本彩电微机(缩略语)派生词:老虎、阿妹、刀子、石头联合式复合词的分类:1、同义复词由两个同义语素组成,它的意义与两个同义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饥馑(五谷不熟谓之饥,蔬菜不熟谓之馑)恐惧(恐为特别害怕,惧为一般害怕)畏惧(畏含有敬畏之意,惧仅有害怕意)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康庄(康指五通的路,庄指六通的路)征伐征为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伐本为中性词,后征伐连用,也含褒义。侵伐伐为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进军时双方都鸣钟击鼓。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盗贼(小偷谓之盗,强盗谓之贼)除此之外,还有宇宙、驽钝、饥饿、看望、观察等2、偏义复词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如“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例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古代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园圃”的词义偏于“园”,“圃”字只作陪衬。又如,《史记·文帝本纪》:“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在句中表示“急难之事”,词义偏于“急”,“缓”字只作陪衬。属于这一类的词还有:休祲——“休”指吉兆,“祲”指妖气,《战国策·魏策》:“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句中“休祲”指不祥的云气,义偏于“祲,“休”字作陪衬。得失——《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句中的“得失”义偏于“失”,“得”字陪衬。作息——“作”指劳作,“息”指休息,《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句中“作息”义偏于“作”,“息”字陪衬。成败——《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句中“成败”义偏于“败”,“成”字陪衬。利害——“利”指益处,“害”指害处,《史记·吴王濞传》:“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句中“利害”义偏于“害”,“利”字陪衬。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句中“异同”义偏于异,“同”字陪衬。寒暑——《列子·杨朱》:“无羽毛以御寒暑。”句中的“寒暑”义偏于“寒”,“暑”字陪衬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都可以独立成词,以两个单音词的形式连用(这时候结成词组)。例如,《盐铁论》:“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句中的“缓急”就是一个词组,“缓”、“急”都有意义。又如,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句中的“得失”是一个词组,意为优劣,等等。因此,对这类组合,要细细体会特定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再确定它们是词组还是偏义复词。3、变义复词复合词的意义不是单音语素的简单相加、拼合,而是产生新的意义。例如,“骨”和“肉”本指“骨头”、“肌肉”,它们组合成一个词后,不是“骨和肉”的意思,而是指整个躯体,如《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复于土,命也。”又引申指具有血缘关系的至亲,如《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又如,“左”和“右”本指空间的两个方位,组合成一个词后,则指代君王或地位尊贵之人的近臣、近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由此义又引申表示对别人的尊称,如《战国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在书信中,则专指对方,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属于这一类的双音词还有:社稷——“社”本指土地神,“稷”本指五谷神,“社稷”代指国家。消息——“消”本指消失,“息”本指滋长,“消息”引申指“音信”、“音讯”。如蔡琰《悲愤诗》:“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爪牙——“爪”、“牙”本指野兽的脚爪、獠牙,“爪牙”喻指“国家的猛将”。如《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风水——“风”、“水”组合成双音词,表示宅地、坟地的地势、方向,用以附会吉凶祸福等等。三、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别(一)辨识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是否组合成词(二)辨识凝固过程中的双音节复合词实际上,从两个单音节词发展成为一个复合词,其间还经历了一个结合为短语的过程。短语逐渐凝固下来,形成复合词。例如: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的“然而”是“这样,却……、“如此,可是……”之意,“然”是代词,“而”是连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然而”。所以——《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孟子·梁惠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在上述三个例句中,“所以……”分别表示行为的工具、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原因,“所”是个辅助性代词,“以”是介词。现代的“所以”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连词,与古代的单音词“故”的含义相当(如:《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以——《左传·庄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句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能够凭借”的意思,“可”是能愿动词,“以”是介词(它的宾语“之”省略),不同于现代的能愿动词“可以”。其实——《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