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复习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1彭竟亮学员物理科目第4次个性化教案授课时间教师姓名谢玉娟备课时间学员年级初三课题名称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复习教学阶段第()周课时总数共(2)课时教育顾问教学目标同步教学知识内容复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并做同步的练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帮助学生系统的复习第二章的知识点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学重点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实验探究,学会测量和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作业检查与评讲1.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象中的AB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B、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2.如图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A.蜡的熔化过程B.蜡的凝固过程C.海波的熔化过程D.海波的凝固过程3.物态变化现象随处可见,下列关于这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夏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应用干冰熔化吸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白的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5.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B.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温度时间0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2二、回顾与复习一.水的三态通过实验探究,可以看到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化。二.熔化和凝固1.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2.物质中含有杂质会使物质的熔点(凝固点)降低(冬天下雪后,在雪上撒盐,可使雪的凝固点降低,防止结冰)3.同种晶体物质所受的压强不同,熔点也会随之改变。1)对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要升高;2)对水这样的物质,与大多数物质不同,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体积要缩小,当压强增大时冰的熔点要降低。4.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2)熔化的特点:晶体在加热过程中,固液共存,温度不变;非晶体在加热过程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最后全部成为液态,温度不断升高;3)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要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要继续放热。5.熔化和凝固的曲线图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情况2)液体沸腾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要继续吸收热量。2.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常见的液化现象烧开水时水壶嘴上方的“白气”,就是水壶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在空中浮尘上液化产生的小水滴;夏天剥开冰棍纸时冒的“白气”,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冰棍的周围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四.实验探究问题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31.有关“探究冰的熔点”的实验问题1)在加热冰熔化的过程中,搅拌器的作用是:搅拌物质,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2)在本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的目的是:①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②使被加热物体受热缓慢,从而使其慢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3)在本实验中,尽量在试管中多放一些被加热的物质,并且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被加热物体受热缓慢,从而使其慢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4)冰熔化结束后,还要继续加热几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比便于观察熔化过程和熔化结束后,温度变化的规律。5)观察冰熔化图像发现冰熔化成水后升温变化比熔化前慢,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冰的比热容。2.有关“探究水的沸点”的实验问题1)水沸腾前的现象:有少量气泡产生,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逐渐变小,至液面破裂。2)水沸腾后的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逐渐变大,上升至液面破裂;同时水面不平静。3)缩短加热至沸腾时间的方法:①加水要适量,尽量少些②在烧杯中加温水③适当加大酒精灯的火焰④沸腾前加热过程中,可在烧杯上加盖4)在实验中测得水的沸点不等于100℃的原因: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当水面上的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当杯口的盖密封较严时,水面上方的气压高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会高于100℃.三、新内容讲解一.参照物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在研究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3.参照物的选择: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参照物,选择参照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意性原则,指除了研究对象之外的任何其他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二是方便性原则,应使我们容易描述或便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因此说一个物体静止不是说它绝对不动,而是由于这个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2.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所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也不同。3.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平常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常常也会不一样。故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不加特殊说明时,我们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三.长度测量1.使用刻度尺前做到“三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刻度量起。2)看刻度尺的量程。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角度出发兼顾选择。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42.使用时应做到“五会”:1)会“选”。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准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测量对象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2)会“放”。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长度,不用磨损刻线。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放斜;二是指要尽可能的使刻度尺的刻线贴近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时应以某一刻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指定刻线前的数字。3)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会“读”。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只写了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录时没有意义的。记录数据的最后一位为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显示的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四.测量的特殊方法1.积累法:把长度较小的多个相同物体放在一起,用所测出的长度除以叠放的物体个数,得到单个物体的长度。如:测纸张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等。2.配合法:借助一些辅助工具的配合来测量的方法。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常用两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配合进行测量。3.棉线法:用弹性小的软棉线沿着曲线放置,与被测曲线重合,记下头尾,然后将其拉直,读出头尾之间的线长即为曲线长。如:粗测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海岸线长度等。4.滚轮法:让滚轮沿曲线滚动,然后用滚动的圈数n乘以滚轮的周长C即为曲线总长L=nC。5.分段法:对于那些较长的直线长度,因测量工具的量程有限,可采取分段法测量然后求和。五.学会估测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范围:普通住宅楼房间的高度约为3m,房门的高度约为2m,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约为80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mm等。六.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摆钟、机械表、电子表、停表等。2.单位及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00ms,1毫秒=1000微秒,1微秒=1000纳秒七.测量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本身不精密及测量人造成的。3.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4.辨析:误差与错误误差错误产生的原因仪器精密度不够或者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的原因造成的。是否可避免不可避免可避免如何判断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错误的数据往往偏离了真实值八.速度和平均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52.公式:由v=s/t变形有s=vt,t=s/v,运用公式时要注意s、v、t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路程,单位要统一。速度的单位是m/s,常用的单位还有km/h。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区别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位置的运动速度一样,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2)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只能通过定义式v=s总/t总来计算,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4.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反映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由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一般是随时间的变化的,所以在粗略的描述其运动的快慢时,把物体在这段时间里的运动看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用求匀速直线运动的办法来求其速度,也就是用s=vt表示它的运动快慢,这个速度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物体是在哪段时间内或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九.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判断方法1.确定参照物2.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有无变化3.做出判断结论,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就是静止的。十.参照物的辨别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2.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那么观察比较研究对象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改变了,那么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那么观察比较研究对象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十一.判断多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方法1.找准题中的参照物:若题中没有给出参照物而要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若给出参照物,则按照参照物进行判定。2.找准突破口:在选取看上去是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既要考虑到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快慢关系,又要考虑到运动方向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定,同时还要注意到同一物体可能有多种运动情况。十二.有关“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问题1.正确使用刻度尺的第一步是“观察”,具体地说就是观察三个项目:1)量程: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被测物体长度必须在刻度尺的量程之内;2)分度值:是指刻度尺上最小的两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它标志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3)零刻度:看零刻度线是否清晰,如果零刻度线不清晰,则测量时可以以某一整刻度为起点进行测量。2.一个测量值都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两部分,在测量工具一定的情况下,只要是正确使用和正确读数,准确值都是相同的,但在每次测量中估计值可能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人为误差。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这种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由于在测量过程中只有最后一位数字是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