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唯物史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讲唯物史观1.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系统理论。(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同于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既唯物又辩证地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意志的产物,而是在总的经济运动支配下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正是蔑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苦果。(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只是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正是在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水深火热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基于物质利益根本对立的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得到解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就革命阶级而言,由于它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它们的斗争所产生的结局亦各异。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导致革命阶级自身的真正解放。(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运动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他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的发展,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四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二者的矛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的实践。(七)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经济基础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正确适当的上层建筑意识有助于发展经济基础。以毛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理论,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加有规可循,促进经济基础更加稳固,使经济可以更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不论是对社会主义大的思想武器理论的深刻理解,还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把握,都必须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有机延续。它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作为一门新学,而更主要是作为救亡图存的真理,受到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进步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唯物史观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创造性地引导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唯物史观对社会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不可片面、教条主义照搬唯物主义的原理对社会发展进行逻辑抽象的虚妄。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甚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只有在结构分化较高水平上才能得到最清晰的表达,比如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自有资本主义时期,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政治没有明显的结构分化,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明显分开的复杂联系,因为就恨难说究竟谁决定谁。因此,如果不考虑具体历史时期的具体特点,把规律抽象化,即当作不考虑具2体历史环境而发生一定变化的抽象逻辑形态规律到处乱套,置具体又丰富的材料于不顾,那就会使这一规律失去科学或者哲学分析的意义。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述要与实践意义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发展史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首要地位,证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等观点完全是撒谎,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条件。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三大来源。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克列茨纳赫阶段、巴黎阶段和布鲁塞尔阶段。马克思历史观念的三大来源有:(一)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辩证唯心主义把社会发展看成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启蒙学者和空想主义者所公认的理性的意见支配世界,只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才支配着历史。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式的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人本主义,认为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思维,思维和存在统一于人这个主体,但人有一个独立本质-理性精神。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观点,也继承了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哲学的清洗并超越了他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活动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念欧文、傅里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理想社会、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国家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大启发。(三)法国的阶级斗争史学派马克思接触到法国的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历史观念,认识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社会之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注意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发展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克列茨纳赫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探索代表性地反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巴黎阶段,其代表性著作是《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阶段:总结性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3年春夏之际,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材料撰写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批判的核心。依据费尔巴哈的著作,开始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进行清洗。1844年4月至8月,马克思写成《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认为应当在市民社会这一基本层面去寻找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1845至1846年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展了他的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提出了关于历史分期的完整的理论概念,其不仅作为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而且作为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这个避难所中驱逐出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唯物史观的实质及基本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由于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用恩格斯的话说是:自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二)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因此恩格斯对历史下了一个定义:无论历史的结局3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13段中指出: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的,直接的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从1830年起,在英法两国,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儿斗争的第三个战士。无产阶级、土地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们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强调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运动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他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的发展,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所有制的不同形式。而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历史上四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二者的矛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明,共产主义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七)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定义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他们认为,市民社会是在一定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它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上层建筑指的是有市民社会决定的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的总和。三、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产生具有伟大的意义。它是从事实出发得出来的,结束了旧的历史领域中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融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于一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之一,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在此指导下三十年改革开放之路不仅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必将越走越宽。历史唯物主义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