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认知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感知觉的概念、分类和规律;2.掌握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3.解并掌握注意的的概念、分类、功能、特点;引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原因;4.掌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判断注意好坏的标准。5.了解并掌握记忆的基本内涵、规律。在了解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有关记忆中的规律来提高记忆效果。6.了解思维的特征及基本过程。7.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8.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重点1.感知觉对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知觉;感知觉的规律。2.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记忆的基本内涵、规律4.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难点1.感知觉的规律2.记忆系统3.注意规律组织教学4.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讨论。教学时数4课时感觉与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形式。只有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进而产生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所以把握感知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是我们认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开端。第一节感觉与知觉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都要接触到外界的许多事物,这些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因而在脑中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如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气味、摸到一定的温度等。同时感觉也反映有机体本身的活动情况,如我们感觉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觉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不论是对外界具体事物的反映,还是对有机体本身活动状况的反映,都只是对它们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事物的个别属性,感知到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只有通过感觉,才能了了解自身的运动和姿势,才能了解内部器官的工作情况。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情绪、意志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其次从感觉对外界保持平衡作用来看也起很大作用。人通过感觉来获取机体内外环境的的信息。正常情况下,外部环境的信息输入更为重要。不断的信息输入,能保证我们的生理心理正常进行。“感觉剥夺”是让自愿参加这项实验的被试进入专设的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房间内,尽量剥夺一切感觉感觉信息,没日没夜地躺在特制的床上,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被试感到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其中有人产生了幻觉。即使给再多的报酬,他们也不愿继续这种试验。对被试受试四天后进行各种测验表明: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了损害。经过一段时间后,被试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有的人参加为时十四天的感觉剥夺实验之后,在八天之内不能学习。实验表明,若信息输入不足,一段时间后人的注意力、思维力会明显下降;但若信息输入过多过强,如不断的强噪声刺激,也会使人出现头晕、失眠等症状。二、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它们作用的感觉器官的性质,可将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界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及痛觉)。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一)外部感觉1.视觉2.听觉3.嗅觉4.味觉5.皮肤觉(二)内部感觉1.运动觉2.平衡觉3.内脏觉三、感觉现象感觉随着刺激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刺激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变化是各种感觉所共有的特性。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但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不同。视觉适应很明显,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如白天进电影院看电影时出现的暗适应(感受性提高);出来时的明适应(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听觉适应不明显。触压觉适应很明显。我们安静坐着时,几乎觉察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我们经常看到老人把眼镜移到自己的头上却到处找眼镜。实验证明,只要经过3秒钟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原始值的25%。温度觉的适应也明显。如在游泳时,开始觉得水冷(热),经过3、4分钟后就不觉得水是冷(热)的。但是对于特别冷或特别热的刺激则很难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痛觉的适应是很难的,即使有也极为微弱,只要注意一集中到痛处,马上会感到疼痛。“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其适应速度以刺激物的性质为转移。一般气味只要经过1——2分钟就可以适应。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10多分钟,特别强烈的气味令人厌恶难于适应。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对昼夜光线的适应。2.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中的对比现象非常明显,如同样的两张灰色纸,一张放在白色背景上,一张放在黑色背景上,同时看上去,黑色背景上的灰色要比白色背景上的亮得多。这是一种同时性对比。视觉对比除亮度外,还有色彩对比,灰色的纸若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上去呈现青绿色,放在兰色的背景上则呈黄色。在味觉和温度觉中,也有很明显的对比现象。如刚刚喝过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而刚吃过糖再喝白开水,就会觉得淡而无味了。再如将两手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同时将两者手伸进一个温水盆中,这时两手对这盆温水产生截然不同的温度觉。这是刺激的时间因素造成的对比现象,这两种对比又叫继时性对比。3.联觉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联觉有多种表现,最明显的是色觉引起其他感觉如温度感觉和轻重感觉。红、橙、黄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而产生温暖的感觉;兰、青绿、白色使人联想到兰天、白云、海水、草木而产生清凉的感觉。前者为暖色,后者为冷色。色觉还可影响食欲,一般认为橙黄色可增进食欲,兰色降低食欲。在其他感觉中也能产生联觉。尖锐的声音、冰冷的颜色、酸味引起头皮发痒的触觉、锯金属的声音产生蚁走感觉、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等都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艺术家善于利用人的通感来创作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微风过来,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岭上奏着的名曲。其中就有嗅——听通感和视——听通感。联觉的各种心理效应已被应用于建筑、音乐、环境布置及社会活动的组织等许多方面。如颜色调的浓淡有远近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淡色调使人感到远些。画法上“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原则,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知觉一、知觉的概念感觉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单一属性,但在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走进校园,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花园,那是教学楼。也就是说,反映到我们头脑中的不仅仅是事物单方面的属性,而是多种属性综合后的整体印象。这种人对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的反映就是知觉。知觉与其它心理因素的关系:知觉过程是在同其它心理过程相联系进行的。当我们意识到摆在我们前面的东西,思维过程就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当我们用词说出知觉对象的名称时,言语活动就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当我们有意地组织自己的知觉过程力图看清楚、听清楚、摸清楚知觉对象时,知觉过程就带有意志成分。知觉过程受人的各种特点所制约,人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着知觉过程。如看到一幅画、一棵树,人们就会同自己心中类似的、已经熟悉对象发生联系,把它认为现实世界中确定的事物或同某种东西类似的事物。二、感知觉的关系1.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知也就停止了。2.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②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由于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一般说只需个别感官的活动就行。知觉反映的是具有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的事物的整体。因此需要有各种感觉器官的联合的活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三、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能把知觉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根据所知觉的事物的特性,又可把知觉划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包括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根据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正误性,还可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下面就对所知觉事物的特性分类,介绍几种主要的知觉。(一)物体知觉1.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不能通过感官直接获得,因为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无穷的过去直到无穷的将来。要计量时间,必须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考体。一般来说,人对较长的时间估计,中介是自然的周期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变化、星座的向西移动、四季的交替等,通过年、月、日来计量较长时间。对较短时间的估计,以钟表来衡量,也可以通过人体自身的生理节律性活动来衡量,这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现象。什么是生物钟?大家知道,鸡叫三遍天亮、青蛙冬眠春晓、大雁南来北往,这些都是动物按时间进行活动的现象。这种生物内在所具有的“测量”时间的本领,通常称之为生物钟。人体也存在生物钟,如人的心跳和脉博,每分钟是60——80次;从进食到饥饿约经历4——6时,人体的生理节律只能给我们提供大致的时间信息,对精确的时间估计,必须借助计时工具:日历、时钟、手表等。参与时间知觉的感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实验表明,听觉和触觉在时间方面最为准确。一般来说,人对长时距的估计往往不足,对短时距的估计往往过长,而对1秒钟左右的时距估计最为准确,时距越长时间估计的错误越大。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①人的活动内容。在一段时间里,做紧要而有兴趣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快,把这段时间估计得短些;如果对事情不感兴趣,事情又无关紧要,就觉得时间性过得慢,对这段时间的估计就要长些。②情绪和态度。在欢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被估计得短些;在烦闷和厌倦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被估计得长些;期待着愉快的事情,会觉得“度日如年”;不愉快的事情,却觉得来得快,感到时间短。在回忆的时候,时间估计的情况与上述情形相反,同有趣的、欢乐的事情联系着的一段时间,回忆起来就觉得长些;单调乏味的一段时间,回忆起来就觉得短些。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回忆时联想的多寡有关。③年龄因素。儿童渴望长大,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则发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2.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等。空间知觉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1897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拉顿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个两端装有凸透镜的管子牢固地安装在自己的右眼上,左眼用不透光的东西遮严,这样他就只能从右眼通过管来看东西。但是通过管所成的象是倒立的,所以在视网膜上的物象都是与原物一样是正立的,开始一两天,觉得很混乱,看到的东西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想拿右边的东西,手却伸向右边;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面,并且听到的声音来自与他看到的声源相反的方向。经过连续几天的练习,到第八天觉得恢复了正常的方位知觉。当他去掉管子和遮盖物后,又感到一切物体都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又是恢复了正常。后来有人重复了这个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这个实验最早证明了:物体在视网膜的象是倒立、左右反转的,我们平常的方位知觉,感知到的物体是正的,是由于生活过程中视和触觉多次结合的结果,说明空间知觉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又如生而盲的人,经过医治复明的最初几天是分不清对象的大小和远近的。他看到一片模糊的亮光,物体好象接触到自己的眼睛,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才逐渐形成视觉和触摸觉、动觉的联系。开始能分辨对象的大水、形状和远近,这种分辨开始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