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自主学习目标】(1分钟)◆课标要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难点: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自主学习】(20分钟)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记忆以下知识点【自主学习目标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第一幕内容感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情况,小组合作探究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解读〗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而封建统治较为薄弱。第三,这些地方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的地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⑴衣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逐渐进入的生活中。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装。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解读〗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因其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⑵饮食: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大城市出现等。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⑶居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或的豪宅。⑷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解读〗如何理解剪辫子、不缠足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也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是历史现象。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于、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解读〗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2的联系就几乎为零。B.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重难解析】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特点。⑴演变物质生活方面: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②服饰——断发易服;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⑵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⑶特点: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自主学习目标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第二幕内容,初步感知改革开放前后物质生活的变化情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后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1.改革开放前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⑵20世纪50----70年代,①、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许多生活必需品要计划供应。2.改革开放以来⑴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工程。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化。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工程。⑵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重难解析】1.概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分析其原因。⑴演变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②改革开放以来:“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习俗方面: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3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⑵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易混知识】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合作探究】(10分钟)目标:小组合作,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女子俸给可低于男子”,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思迁”,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材料二1923年的北京高师民意测验中,家庭旧制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江沛《20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原因。(12分)(2)指出材料二中“家庭旧制”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它“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的主要原因。(8分)(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20世纪初期我国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化的特点。(5分)4【课堂练习十三】(10分钟)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高考A基础知识1.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3.“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4、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英语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commission洋泾浜英语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大拉斯康密兴词意夹肉面包麦制酒电话发动机外币佣金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抛弃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6.1912年1月11日,《民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①提倡女权②主张男女平等③倡导女子关心国家大事④消灭了性别歧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申江好,男女不妨嫌。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A.交通工具B.社交场合C.男女合校D.男女合演B能力提升8.“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5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课堂检测十三】(10分钟)目标:检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1.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②中共的大力宣传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2.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B.照相馆的出现C.中西大菜D.长拜作揖礼仪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A.经济发达B.交通便利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D.人才集中4.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5.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