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各种经济“病症”中最常见、后果最为严重的经济现象,各种经济政策主要被设计用来对付这两种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家也对这两种现象作了大量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第一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升,而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价格指数的变动表明一定时期中发生了多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价格指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假定经济中只有A、B、C三种产品进行交易,这些产品价格变动和价格指数的编制可用下表说明。一个假设的价格指教品种数量基期价格本期价格价格变化(件)(美元)(美元)百分比A21.001.5050B13.004.0033C32.004.00100总交易量=2件A+1件B+3件C基期价格总额=1*2+3*1+2*3=11美元本期价格总额=1.5*2+4*1+4*3=19美元基期价格指数=11/11*l00=100本期价格指数=19/11*l00=172.7通货膨胀率=(172.7-100)/100=72.7%在这个例子中,本期价格总水平即本期价格指数比基期价格总水平上升72.7%。即这一时期(从基期到本期)的通货膨胀率为72.7%。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计算公式是:一定时期消费价格指数=本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100%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这些产品包括产成品和原材料。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这种指数已在前面作过介绍。这种指数用于修正GDP数值,从中去掉通货膨胀因素,其统计计算对象包括所有计入GD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因而能较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变化,但作为厂商和消费者,主要关心与自己有关的物价水平的变化,从中判断自己受通货膨胀影响有多大。为满足这种需要,又有了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二、通货膨胀分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西方经济学家把错综复杂的通货膨胀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以下四种划分是常见和较有意义的。如果把物价上涨速度作为分类标志的话,通货膨胀可分成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类,但要精确地划定这四种通货膨胀的数量界限是困难的。爬行的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上涨不超过2%~3%,同时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状态。爬行的通货膨胀被看作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外所谓通货膨胀有益无害的观点指的就是这种状态。一般把3%~10%之间的通货膨胀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二位数的通货膨胀是“飞奔的”。至于恶性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卡根(D.Cagan)将它定义为物价水平以超过每月50%的速度不断上涨,如德国在希特勒上台的货币危机时期和我国蒋介石政权覆灭前的金元券危机。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货币丧失了作为价值储藏的功能,并部分丧失了交易媒介的功能。如果以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分类标志,可以把通货膨胀分成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类。把通货膨胀看成由实际因素或货币因素造成的过度需求拉上的,这是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假如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特定集团,比如工会,行使其市场权力,而使工资率水平提高从而使总供给函数转移所引发的,这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之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的变化,那么这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如把通货膨胀预期作为分类标志,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成已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两类。引入预期因素被看作通货膨胀理论在70年代的重大进展。如果通货膨胀是突发的、未被预期的,那么,货币工资率的增长会滞后于物价的上涨,从而使利润上升,至少暂时会具有一种扩大就业、扩大总产量的效应。如通贷膨胀事先已被完全预期,那么,各经济主体就将按其预期来调整其行为,如工会在物价上涨前就要求增加工资,那么,通货膨胀在短期的扩张效应也将不复存在。如果以经济模式中市场机制起多大作用作为分类标志,那么,可以把通货膨胀分成开放性的和抑制性的两种。如市场机制对物价的调整作用是充分的、有效的,那么,一般物价水平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函数,任何过度需求(商品或要素缺口)都将表现为物价或货币工资的上升,这种通货膨胀被看作是开放性的。如果政府对价格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使得物价同市场供求脱离关系时,过度需求便不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或物价上涨有限而不足以反映过度需求的真实水平。此时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抑制性的。在抑制性通货膨胀中,过度需求不会因政府对价格的控制而消失,而是转化成商品短缺和供应紧张,形成隐蔽的通货膨胀。抑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程度,物价最终还将突破限制而有所上涨。不过,这种上涨一般是滞后的、有限的。三、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商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拉上的。更进一步说,这种通货膨胀模型把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归之于用于投资、政府购买、消费以及出口的以货币计量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能得到的供给。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发源于两大类因素: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实际因素是导致IS曲线右移的因素,如资本边际效率上升从而投资需求增加,出口需求增加,进口需求下降,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从而消费需求增加等,见图(a)。货币因素是指能引起LM曲线右移的因素,如货币供给增加或货币供给不变条件下货币需求减少,见图(b)。图中的AS为总供给曲线。在图(a)中,IS曲线由于实际因素从IS0移到IS1,在图(b)中,LM曲线由于货币因素从LM0右移到LM1,这都使总需求曲线从AD0右移到AD1,这时如价格水平P0不变,则出现超额需求或通货膨胀缺口,其大小为Y0Y1。由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因此,这时总需求增加,一方面价格水平会上升,同时产量会增加。当价格上升到P1,产量增加到Y1’时,供求达到了均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情况是,由于这时社会上还有未被利用的生产资源,因此,总需求增加从而产品销路增加时,厂商作出的反应将是一方面扩大生产量,一方面提高产品价格。随着社会总产出水平逐步提高,总供给曲线倾斜程度即斜率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未被利用的生产资源逐步减少,生产能力的利用开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当总需求水平再提高时,产量很难再增加,价格则随总需求增加而较快地上升。当总需求曲线右移到AD2时,开始与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相交,产量达到充分就业产量Y*的水平,价格达到P2高度。如果总需求再增加,产出再不能增加,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需要指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针对充分就业时的情形提出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指物价水平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它又可细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劳动市场上的“垄断者”——工会运用它所掌握的市场权力,通过集体谈判的形式要求增加工资,资方因惧怕工人罢工而避免正面对抗,改为同意增加工资,而将工资的上升打入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产品价格的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不论此时需求方面是否存在过度需求。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对利润的追逐,他们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通过利润加成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造成产品价格上涨,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模型的图示。在图中,最初总供给曲线AS1和总需求曲线AD1在P1和Y*处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假定由于工资推进或利润推进的作用而使总供给曲线移动到AS2的位置,此时,如要使物价稳定在P1,其代价是总产量水平下降到Y1,并造成相应的失业。由于在原价格水平P1水平上,存在过度需求(Y*-Y1),于是物价水平上升到P2,总产量增加到Y2,但此时仍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尽管过度需求已经消除。如果政府力图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可以扩大政府支出和增加货币供给为手段,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到AD2的位置,于是经济重新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但新的均衡价格水平为P3。如果工会或厂商因物价水平提高,实际收入下降而再一次要求增加工资和利润,那么,上述过程将再次重复。除了工资和利润上升的推进,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也会使成本提高,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形成通货膨胀。四、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考察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要弄清楚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是一个到处扩散其影响的经济过程,每一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考察其效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oneffectsofinf1aiion)在现实经济中,产出和价格水平是一起变动的,通货膨胀常常伴随有扩大的实际产出。只有在极难得一些场合中,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伴随着实际产出的收缩。为了独立地观察价格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暂且假设实际产出是固定的,而且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水平。比方说,假定收入是固定的,然后去研究通货膨胀如何影响分得收入的所有者实际得到的收入的大小。此外,在分析研究之前,还要区分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货币收入就是一个人所获得的货币数量;而实际收入则是一个消费者用他的货币收入所能买到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可见,实际收入是以货币收入和物品、劳务的价格为转移的。那么,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怎样的呢?首先,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变少,他们接受每一美元的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于他们接受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地降低。哪些人属于固定收入阶层呢?最为明显的就是那些领救济金、退休金的人,那些白领阶层、公共雇员以及靠福利和其他转移支付维持生活的人。他们在相当长时间内所获得的收入是不变的。特别是那些只得少量救济金的老人,遇到这种经济灾难,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是通货膨胀的牺牲品。西方政府试图用增加福利的办法来抵消通货膨胀对社会保障接受者的不利的再分配效应,如从1972年起,美国根据一项自动增长的调整公式,使社会保障利益指数化,工资也指数化,即同消费品价格指数挂钩,自动调整,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例如,那些从利润得到收入的企业主就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的话,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成本增长得快。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未雨绸缪和蓄资防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他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假如某甲向乙借款1万元,一年后归还,而这段时间内价格水平上升一倍,那么一年后甲归还给乙的1万元相当于借时的一半。这里假定借贷双方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如果一旦预期到通货膨胀,则上述的再分配就会改变。如果借贷的名义利率为10%,而通货膨胀率为20%,则实际利率为一10%。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差额,若名义利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5%,则实际利率为5%,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则实际利率就是负值。实际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从居民户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去。原因有两点:第一,政府已经负债累累,而大量的债券是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