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南南京京市市交交通通运运输输局局江江苏苏百百盛盛工工程程咨咨询询有有限限公公司司22001111年年1100月月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合作研究(修改稿)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6市是长三角地区的要素资源配臵中心,重要交通枢纽所在地,是最具辐射和组织引导能力、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攀升,交通拥堵逐步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病态和常态,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的扩散,“拥堵病”正逐步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从主城中心区向周边地区蔓延、从城市道路向区域公路蔓延,交通拥堵成为困扰公众出行的突出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城市交通拥堵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主要都是该城市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有关的治理措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随着长三角高速公路成网,沪宁、沪杭城际铁路与京沪高铁通车运营,宁杭城际高铁即将投入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同城化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与日常往来更加紧密。交通拥堵治理需要立足于各个城市的具体原因与症结,从长远及区域合作的角度出发,综合政策、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个角度制定、出台相应措施来缓解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本课题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经济社会与道路交通发展状况为基础,围绕中心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分析长三角中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合作研究(修改稿)心城市交通拥堵的特征和成因,充分借鉴国内外中心城市拥堵治理的经验与启示,梳理治理拥堵的一般策略,提出长三角拥堵治理区域协同合作对策。通过对长三角中心城市经济社会与道路交通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长三角6个中心城市人口密度、经济总量和汽车保有量增长率均高于长三角其他城市;中心城市在拥有相对较发达的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的同时,在公共交通系统、公交出行比例、公共停车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在某些方面存在其共性,本课题通过对长三角中心城市交通拥堵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交通拥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两方面。在时间特征方面表现出早晚潮汐高峰和假期高峰出行困难,在空间特征方面表现出在进出城、跨区通道、省界通道、中心城区等空间位臵出行困难。同时本课题从城市规划布局、交通需求与供给、交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剖析了交通拥堵的成因,提出了由于区域交通出行结构不够合理,公共交通出行尚未成为主导;由于缺少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实现异地出行线路、出行时间、购票、候车、换乘等个性化出行需求;由于缺乏车辆联管机制,无法对驾车外出人员和跨区域车辆形成有效监管;由于高速公路ETC建设落后,尚未发挥其快速通行、减少交通拥堵的效能,为后文提出区域合作策略提供了依据。目前交通拥堵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并实施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合作研究(修改稿)了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本课题比较借鉴了国内外地区中心城市的治堵经验,分析了新加坡、东京、首尔、伦敦等国外中心城市,北京、广州、香港等国内中心城市,以及6个长三角中心城市各自的城市特征、典型措施和治理效果,主要涉及了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保有数量、严格立法和处罚,以及采用经济手段、加强科技手段等几个方面内容。国内外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为长三角地区协同合作解决长三角地区交通拥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本课题总结了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一般思路与策略,主要从优化交通供给、引导交通出行、优化交通管理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优化交通供给方面的一般思路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包括优先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保障公共交通通行和公共交通事业投入等);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包括优化城市跨区域干线通道、提高中心城区支路密度、优化公交线网等);完善枢纽换乘设施(包括完善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建设停车换乘中心、完善城市内部出行衔接等)。在引导出行需求方面的一般思路是控制机动车拥有量(包括指标限制购车数量、提高过车成本、实施差别化停车费政策);实施错时上下班制度(包括弹性上下班和减少工作出行天数等),同时适时推进拥堵收费。在完善交通管理方面的一般思路是优化交通管理方式(包括尾号限行、限制外地车进市区、潮汐式交通管理方式和小汽车合乘四种管理方式);运用智能交通管理手段(包括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建立交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合作研究(修改稿)通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停车诱导信息和建立监控和发布系统等);完善法律法规(包括完善多乘客车辆专用车道政策、公交车专用道路权分配政策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政策三个方面)。通过对长三角中心城市交通现状、拥堵成因及国内外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经验的梳理,提出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区域拥堵的协同合作对策。主要提出的合作对策有建设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络,初步设想长三角地区在现状轨道“三角”构架基础上,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以及合肥为中心,构建区域高速轨道骨架网络、城际快速轨道主体网络以及普通轨道辅助网络三个层次的泛长三角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其次构建长三角地区同城公交体系,引导人们“弃车就乘”,提出的具体合作建议包括推动区域城市一卡通工程、发展区域邻近城市城际公交、建设区域停车换乘中心等。再次,从车联网的角度提出扶植和推进长三角车联网工程,综合考虑道路、驾驶员和车辆等因素,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疏导好已经产生的交通流量,提议搭建标准统一的智能感知平台、建立数据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和开发区域联动的业务管理系统。最后通过共同推行有效的交通管理政策措施,利用交通政策的导向作用,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出共同研究拥堵收费政策、联合执法政策和高承载使用管理政策。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不仅需要区域协同合作,同时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保障其顺利实施,本课题从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强化政府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合作研究(修改稿)主导作用、引入市场投资主体、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实施保证措施,建议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为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对各项治堵合作措施实施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入市场投资主体,促成政府和市场在交通运输发展中的合理分工,扫除资金供给压力,并且适时共同推进区域标准体系建设,通过规范长三角区域车联网工程建设中涉及的交通网络设施标准、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标准以及公交一卡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长三角区域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长三角中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合作研究(修改稿)第1章概述..................................................................................................11.1背景目的............................................................................................................11.2研究依据............................................................................................................21.3研究内容............................................................................................................21.4主要结论............................................................................................................31.4.1区域交通发展状况.................................................................................31.4.2拥堵特征及成因.....................................................................................61.4.3经验借鉴.................................................................................................71.4.4治堵策略.................................................................................................81.4.5合作对策.................................................................................................91.4.6保障措施...............................................................................................13第2章中心城市经济社会与道路交通发展状况...................................152.1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52.1.1自然地理条件.......................................................................................152.1.2人口发展状况.......................................................................................162.1.3经济发展状况.......................................................................................172.2公路交通发展状况..........................................................................................192.2.1公路网概况...........................................................................................192.2.2公路运输量...........................................................................................192.3城市交通发展状况..........................................................................................202.3.1城市道路系统.......................................................................................202.3.2机动车拥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