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学习目标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主要内容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1.1、工资粘性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21.1、价格粘性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1.1、利率的激励效应2.2、利率的选择效应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2.2、信贷配给2.四、经济滞胀理论1.(一)效率工资论1.1、效率工资的决定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31.(二)失业滞后论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2.五、货币政策理论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3.(三)信贷政策主张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4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又受到人们的怀疑和非难,国家干预主义又重新抬头。同一时期的美国一些有主见的中青年学者,在坚持凯恩期主义基本信条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分析技术上改进原凯恩斯主义,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的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Economics”,这个学派在英文文字和含义上都不同也曾被译作新凯恩斯学派的“neo-KeynesianEconomists”,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以“neo”作前缀的主要是指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为代表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即本书第三、第四章中所介绍的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被称作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Original5KeynesianEconomics),以便于新近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相对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曼昆(N.GreogoryMankiw)和萨墨斯(LawrenceSummers)、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OlivierBlanchard)和罗默(DavidRomer)、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BenBernank)等。(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概括地看,他们在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理论之长、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种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相当的理性预期并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经济主体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和相对价格存在刚性等原因,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的特征。粘性价格使得市场机制出现调节失灵,造成了“市6场非出清”。在价格粘性的作用下,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政府采用矫正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在市场失效时,确实需要政府采取行动,运用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解决市场机制协调失灵和由此造成的较长时期非均衡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1)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2)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3)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4)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5)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6)主张应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他们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粘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7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CoordinationFailures),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恰是因为货币的非中性,因而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运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市场机制的失灵问题,平抑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这种政策取向是所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共同特点,并成为其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取向上与其他凯恩斯主义学派并无差异,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为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补充微观理论基础。他们除了运用大量模型论证工资、价格具有粘性外,又从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两方面论证了市场机制的失灵,阐明了货币的非中性,从而在有微观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价格在遭受到总供求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8缓慢的过程,经济均衡的恢复不能等待或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因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总供求,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坚持国家干预的政策取向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经济政策主张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温和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倾向于一种较为温和的表述方法,即: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这种表述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稳定政策,即是“目标在于减少短期经济波动严重性的政策行为。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政策通过使产出和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而减缓经济周期。”(2)适度性。为了消除市场失灵,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政府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抑制工资、价格的粘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从而稳定经济,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该学派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在政策操作上,他们针对新古典综合派倡导的“微调”(fine—tuning)政策,设计出粗调(coarse—tuning)政策,以抵消或避免宏观经济波动的问题。9(3)原则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许多公式化的经济对策,但未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经济政策主张。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财政政策上基本遵循原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无根本创新之处。而在价格政策、人力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他们的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例如,在价格政策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论证价格粘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较有弹性,以恢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又如,在人力政策上,坚持政府必须干预劳动市场,实施有效的人力政策,以降低局内人的优先权,为局外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具体措施包括降低雇佣和解雇工人的各种转换成本,改良工资关系,改善工人流动性,职工培训和减少工资刚性等。二、货币的非中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他们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试图论证工资、价格的粘性(即工资、价格缓慢调整),认为公众即使能够形成理性预期,但由于西方社会的体制和结构,以及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工资和价格必然具有粘性,这种粘性导致了货币的非中10性,使得货币量变动后,引起产最和就业量的变动,致使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成为必要。(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1、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工资是由雇佣合同规定的,在协商合同时,劳动者根据他预期的价格水平来决定他要求的工资的高低,如果劳资双方同意某一水平的工资,合同便被签订下来。在合同期限内,劳资双方必须遵守合同中规定的工资水平。基于这样的事实,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提出了两个工资具有粘性的主要原因,即合同的长期性与合向的交错签订。(1)合同的长期性。因为合同总是具有期限的,而且这种期限通常都不是短暂的,因为过于短暂的合同会增加劳资双方的谈判成本和调整成本。所以工资的调整总是缓慢的,这便使工资具有了粘性。(2)合同的交错签订。一个社会经济中所有的劳动合同不可能是在同一时间签订的,也不可能同时达到终止期,因此,各种长期合同都是交错签订的,从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这也是工资具有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1在对合同的长期性和交错签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还深入到劳动市场领域,从另外的视角研究了工资粘性的原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是效率工资论、工会和集体谈判理论。效率工资论认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依赖于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工资之所以能够影响生产效率,是因为:①工资越高,工人离职的可能性越小,从而减少了用于雇佣和培训新工人的时间和费用;②企业通过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本企业工人的平均素质,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③高工资提高了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④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被看作是利润的一部分,这会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企业愿意向工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而不愿轻易降低工资,从而使工资具有了粘性。工会和集体谈判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工会在劳动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加入工会的工人们的工资主要不是由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决定的,而是由工会领导人与雇主之间的集体谈判决定的,最终的谈判结果往往是一种妥协的协议,通常情况下是把工资提高到均衡工资水平之上,雇主根据这种工资水平决定雇佣多少工人。一般地,由工会参与确定的工资并不随着经济状态的变化而立即变化,这样就会使工资具有粘12性。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当工资具有粘性时,货币是非中性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使物价总水平上升时,由于工资具有粘性,可以相对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当工人实际工资降低时,降低了产品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单位工资的产出就会增加,企业利润也相应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后,就会扩大产量以谋取更大的利润,这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促使就业率上升。相反,当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使物价总水平下降时,由于工资具有粘性,使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提高。当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时,单位工资产出就会减少,这增加了产品成本中的工资成本,企业利润减少甚至有发生亏损的可能。此时,企业会缩减产量以免发生更大的损失,从而使失业率上升。可见,只要存在工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