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课程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第五章课程理论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23.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24.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25.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26.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27.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28.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二.单选题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凯洛夫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2-《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阿普尔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A、必修课与选修课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A、必修课与选修课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斯滕豪斯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A、直线式组织B、螺旋式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显形课程D、隐性课程三、多选题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塔巴D、约翰逊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C、封闭、预成D、经验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B、系统的知识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D、杜威的课程观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斯宾塞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A、趣味性B、逻辑性C、简约性D、系统性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A、学生被动学习B、忽略个体知识C、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A、以儿童为中心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C、按活动主题组织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3-《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A、计划性B、内隐性C、随机性D、不确定性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C、家长的要求D、学科专家的建议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A、教师B、学生C、学生家长D、社区代表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A、课程的开放无度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第六章教学理论一、判断题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3.教学等于智育。()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17.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18.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19.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20.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4-《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二、单选题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A、主体B、客体C、中介D、范式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A、体力B、智力C、创造力D、个性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A、教学的概念B、学生身心发展C、教学任务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三、多选题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D、在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