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近代中国贸易发展的概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贸易发展的概况日常生活中,成功所必需的策略,就是发现某种需求,并发明某种方法去满足这种需求。在追求这种需求中,亚当.斯密指出了贸易是通过让人们专业化来使人们受益,而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认为贸易利益被贸易伙伴之间存在的差异放大,即比较利益或绝对利益原则逐步发挥作用,推动人们在资源禀赋的差异下,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而言,贸易存在三种形式:人格化交易——小规模生产与地方贸易、重复往来、文化同质及缺乏第三方的实施;非人格化交易——契约、交换、抵押或商人的行为规范;由第三方来实施的非人际交换。而就旧中国来说,贸易基本停留在人格化交易层次,市场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余缺调剂的地方。此时,贸易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旧保留在小规模、品种少的范围内活动,按吴承明先生的研究,中国直到16世纪尚未形成全国性市场。如此特征直接影响了中国工农各业的进一步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也制约了封建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或现代化因素的发展,无法促使他们在自身因素的积累下,实现量变向质变的飞跃。一、传统时期的贸易情况贸易的发展,基本表现在国内和中外贸易两方面。国内部分体现在贸易圈的形成,中外贸易则体现在贸易路线的产生和演化,以及由国内的朝贡演化为与周边国家,形成以中国朝贡-互市为核心的世界体系。一)国内贸易的情况国内贸易具体的过程、贸易物品等方面在大多数经济史的著作、教材,以及文章中多有涉及,故此处就贸易地域、交易对象作一介绍,察看传统时期贸易发展的趋势。1、以行政区域为中心形成几个贸易圈1地方以集、墟为核心形成地方市场,构成了中国贸易的最基本的市场雏形,进行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的交易,以弥补家内生产的不足和多余的交换。该种市场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中国经济的地区封闭性的特征,阻碍经济的国内扩大。中级以县、府、省为中心形成核心市场。其功能主要是从政治上的需要发展而扩大和频繁起来,具有明显的税收聚集和各地土特产品交往特征,至少到16世纪中期,全国尚未形成以基本生活生产资料的长途频繁的交换,亦即尚未形成全国性以经济为目的的市场。全国以都为中心构成全国市场。根据吴承明的研究,在16世纪中期以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市场;当时,它的主要功能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为目的,通过税收活动把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和黄金白银等集中都市,以满足各级政府官僚的需要。16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经济为特征的城市(如当时的四大市:佛山的铁、景德镇的瓷器、开封的朱仙镇、湖北的汉口镇)和以某一物品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开始出现了以粮食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长距离运输活动,始逐步形成全国性市场,但终至近代尚未完全形成。这点可以从当时形成的十大商帮得到佐证,如晋商,他们把南方的茶、丝等物品返销到北方,并把全国各地的产品输送到游牧区,以此延伸到国外,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流通网络。在此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贸易网。并以此为契机,为了方便贸易的发展,逐步实现对信用制度的飞跃,形成相对发达的汇兑网络。当时只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没1中国市场的形成受到国家的建立影响较大。在全国尚未统一的时期,基本围绕黄河、长江分割成多个小国,而受河流流向、各地资源要素等影响,商业流通相对发达(如西汉以前的中国在中国内的活动,出现了众多的商人,如范蠡、子贡、吕不韦);而随着国内的逐步统一,中央政府在二重结构下维持低成本的不贫不富社会构想,用国家的力量替代了早期发达的商人阶层,由此引发了政府控制利润丰厚的产品,如盐、铁、茶、酒,国家加大对各种产品的调剂,以解决资源分布不均和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进入到16世纪之后,受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冲击,一些商业性城市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十大商帮,全国性商业网络渐趋发展成熟。2有进一步把传统信用制度提升到现代化水平,但毕竟为此做出了很大一步。上述三层贸易活动圈,我们可以下面的图加以表达。各个小圈表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集或墟,由一些集或墟构成中级贸易圈,而在中级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贸易网。从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内贸易网基本体现出以税收为核心的土特产品的交易,而不是西方那种通过经济功能自然形成的商业贸易圈或地区市场。2、国内贸易的发展传统贸易的发展过程,根据贸易方式的变迁,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1)原始社会末期的物物交换贸易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有人类活动以来。只是当时受到生产活动等因素约束,人类无法提供足够的物品来交换彼此所缺的需求,故从现在已有的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贸易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部落之间所获取物品出现剩余、各部落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等条件的形成,各部落开始展开最初的贸易活动,即不见面的贸易交往。彼此之间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从事各种产品的交往。当时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彼此的交往无法像现在一样,可以专门脱离生产。他们只能把自身的产品拿到固定地点,放好后,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多的收益,而对方则在他们放好后,来到现场按照自身需求与内心欲望,在对方的产品旁放上一定量的自身产品,然后回去从事原来的生产活动。原先放入产品的一方则会等另一方离开后,回到交易场所察看对方的需求,此时如果原来一方认为对方所提供的产品类型和数量符合自身要求,则交易成功,如果不成,则需要重复多次。这点,据中央电视台二套的调查,在当前云南的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类似的做法。2)奴隶社会的贸易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供贸易的产品增多,由此导致贸易的扩大。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2的说法,市场经济的产生来源于习俗和指令性经济。前者通过祭祀活动的发展,引发了某些专门以祭祀物为交换的商人出现,并在祭祀活动的所在地逐渐形成最初的交易场所;后者则借助与他国或部落的来往朝贡中,随双方所带物品的交往而扩大起来。如此交往最终引发了专业商人的出现,并逐步在交往频繁的地方形成了城邦。后来在此基础上,经过货币和信用、财税、农业、劳动市场等四个领域的现代化后,逐渐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而中国奴隶社会的交易情况,应该与此具有相似之处,只是中国偏向习俗经济那条发展路线而已。中国奴隶社会贸易的展开除了沿着上述路线展开外,从商之后,逐步形成了部落之间的朝贡,以此促动彼此之间的贸易,从而也为以后贸易的发展铺垫了契机。3)封建社会的贸易由一般的物品(日常生活用品)扩大到各种各样的物品(如各地的土特产品);再到长2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小资料“血亲复仇”,或血族复仇是古代盛行于氏族部落之间的一种原始习俗。某个氏族内部的成员受到其他氏族的侵害时,将被认为是对这个氏族全体成员的伤害。如果经过调停后未取得和解,就会引起对肇事者氏族的集体复仇。3途贸易的出现(如米、盐、茶、皮毛等,这点在中国十大商帮3中完全体现出来)到16世纪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为此,中国商人团体逐步发展成走贾、坐贾。3、国内贸易发展的有限性从上面的贸易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贸易开端很早,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仍停留在小范围,市场的规模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大,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市场。1)国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地区差异,一方面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促使市场加以调剂,另一方面受到各地习俗、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增加了交易成本4,这点在山西商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明显,为了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大多借助在不同地点设立贸易站,跟各级官员建立紧密关系,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等引致的较高交易成本,同时又能增加自身对市场的影响力;诚信(如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中所描述的大量例子;如施复在捡到一些银子后的内心变化。还有晋商中的例子等等);勤奋与节俭(如徽商,俗称徽骆驼的例子)。2)基本局限在家庭小农业经济与中央集权政府的控制中,没有自由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约束,导致中国贸易发展不充分。(1)重农抑商。商鞅发起、汉武帝的“告缗”措施、唐肃宗的“率贷”5、明万历的“苛政”。由此导致了中国商业团队素质下降,即“学而优为仕”。但有一个例外,就是山西人从宋开始逐步形成了一种“学而优为商”的特性。按照山西太原府志的记载,北宋时,山西人抵抗宋军,遭到宋的打击,一方面迁山西人到别的地方;另一方面则把太原城的街道都改为丁字路,意为碰丁字,同时禁止山西人为官,从而促成了山西从商的习惯。(2)专卖制度(如盐、铁、酒、茶等)。专卖制度,亦称为“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禁榷制度从西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到了明、清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不仅扩大禁榷的范围,而且以严刑保障禁榷制度的推行。明清统治者不仅继续把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而又一般不能自己生产的盐、铁、茶作为禁榷的主要对象,而且进一步把金、银、铜、锡、硝、矾、硫磺等商品的专营权也网罗在政府手中。这样,把利润比较高的物品都集中到国家的手中,民间要涉足这些物品或行业自然要向政府管理者“寻租”,才有可能从中获得许可证,如此严重影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3)三大绳索。榷关制度[从早期的市舶司制度、明朝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发展到清朝的榷关制度,其实质是征收税收的海关制度。]、牙行制度(评估、帮助政府购买、征收税收)、行会制度6。(4)奇异的交换(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埃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7。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衬儿。3指的是晋商、徽商、广东商、福建商、江西商、宁波商、陕西商、洞庭商、龙游商、山东商。4如“大葱与大蒜”的例子。5唐代的一种杂税,即对富户按其财产的比率强制举债。《新唐书·食货志一》:“肃宗即位,遣御史郑叔清等籍江、淮、蜀、汉富商右族訾畜,十收其二,谓之率贷。”6思考一下行会制度的功能在古代(行业内部的规范)、近代(行业之间扩大到与市场,部分替代了政府功能的不足)、现代的变化(内卷化了,成为政府的摆设)。7该句诗的内涵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谈到的“医生希望所有人都生病,玻璃商希望所有玻璃都被冰雹打破”的趋向,即如韦伯所言的资本主义精神。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该诗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贸易中已经具备了某些资本主义精神,懂得价值规律,但受到强权的约束,扭曲了交易的本质,价格完全偏离了价值。由此,我们可以思考政府在贸易中的作用问题?西方在重商主义时期,政府是保护本国贸易的发展,到自由时期则提供各种法律法规加以保护;而中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或目的需要,不但把利润较高的商品,如盐、铁、茶,控制在政府手中,形成垄断性生产与交易,而且对民间贸易、市场等加以强制干预,极大地扭曲了交易的本性。二)对外贸易的情况1、贸易的类型:中国跟国外的贸易,大致通过陆路、海路展开。陆路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海路沿海地区,但贸易的集中地则为东南沿海。1)西北和西南的陆路贸易(如西北的丝绸之路)。西北的陆路贸易开展很早,比较成型的是西汉之后的丝绸之路,以及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茶马互市;西南的陆路贸易则集中在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上。2)唐代以后的东南沿海的海路贸易。随着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的逐步崛起,唐宋朝廷为了加强管理以适应开放的贸易,逐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市舶司制度。但到明清之际,政府则实行了海禁政策,即在早期的郑和下西洋把中国传统的海外贸易推向了高潮,随后不断收缩,到后期实行海禁,以防止倭寇;到清初以来,为了阻挡明朝后遗的反抗和对付西方侵略,实行严格的海禁,后来随着台湾的收复,政策有所放松,开放四口与西方贸易。在此期间,伴随西方传教士的大量来华,中国的物品,随着来华人员输送到了欧洲,引起了欧洲各国对华产品的狂热追求,如茶叶,随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的大量输入欧洲,曾在各国宫廷中引发了一场了“康尔乐”之风,而瓷器的输入则在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引导了一场了销毁银器而以中国瓷器代之的所谓“日用品革命”,时有诗人曾为之赋诗赞美“中华土产有佳瓷,尤物移人众所思,艺苑能辟新世界,倾城不外亦如斯”8。中国产品在欧洲引起的狂热,很快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