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混凝土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一、基本规定1.1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如下:群桩20㎜;单排桩10㎜。1.2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场地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送桩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对打入桩可在每根桩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施工结束,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对灌注桩可对护筒位置做中间验收。1.3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1.4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检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1.5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当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时,确定混凝土强度时的龄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等的规定取值。当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有关的规定对结构构件中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并作为处理的依据。1.6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1.7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1.7.1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1.7.2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等;1.7.3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二、施工准备2.1技术准备2.1.1施工图已到位,经过审核已澄清有关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已认真熟悉施工图纸、规范及技术标准。2.1.2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及应急预案。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安全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考核合格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2.1.3根据混凝土标号及性能确定配合比及各种材料计量方法。2.2生产及机具准备2.2.1修建钢筋加工厂并配齐生活、生产及办公设施,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复核测量导线点、水准点,对场地进行平整,连通施工便道即用水、用电,备齐各种原材料和安全防护设备。2.2.2安全防护用品: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和防护面罩或深色防护眼罩等已发放给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熟知使用方法。2.2.3场地踏勘进行场地踏勘,对既有架空电线、地下线缆、给排水管道等设施,如果妨碍施工或对安全操作有影响,应采取清除、移位、保护等措施妥善处理。2.2.4施工机具根据旋挖钻机施工的要求,准备满足要求的设备,如旋挖钻机、泥浆泵、导管、电焊机、氧气瓶、乙炔瓶、挖掘机、泥浆搅拌机、自卸车等,并调试至最佳使用状态。测绳需标定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搅拌站准备就绪或商品混凝土已联系并签订协议,随时保证供应。2.2.5场地平整及布置平整场地,以便钻机安装和移位。对不利于施工机械运行的松散场地,应采取硬化、加固等措施。场地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场地布置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泥浆池、沉淀池的位置,沉淀池的容积应满足2个以上排渣量的需要。2.2.6泥浆池开挖以及泥浆制备1施工前本着节约方便施工的原则确定泥浆池位置及大小。一般可根据使用的泥浆泵的功率依照相邻的桩基共用一座泥浆池的原则来确定泥浆池位置,泥浆池大小可按照使用钻机数量来开挖。2开挖以前先挖深沟,经有关人员确认泥浆池位置无地下管线。泥浆池可按照1:0.75放坡,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按照要求设置1.5M高的栏杆,同时用緑网四周围护并在醒目位置悬挂标示牌、警示牌等。泥浆池造浆前底部及四周使用厚朔料布进行衬护。3由于旋挖钻机施工时,采用静态泥浆护壁,故应配置优质泥浆进行护壁。4泥浆调制采用泥浆搅拌制备,泥浆可采用接近地表经过冻融的黏土或水化快造浆能力强黏度大的膨润土来制备。5现场技术交底和设计图纸,通过标高计算复核桩径桩长桩底桩顶标高,如有疑问及时报现场工程师,防止出现施工质量事故。2.3作业条件2.3.1对所有机具包括混凝土运输设备、振动器(棒)经检验试运转正常,钻机及配套设备到位且使用正常。准备一旦出现故障的应急措施,保证人力、物力、材料均能满足浇筑速度的要求。现场砼试块养护池和试块试模准备就绪。2.3.2工长根据施工方案对操作班组已进行全面施工技术交底,落实施工方案。2.3.3钢筋笼、成孔后自检合格,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砼施工。三、材料和质量要点3.1材料要求3.1.1水泥a、水泥拟选用32.5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b、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并要核对其品种、标号、出厂日期。使用前若发现受潮或过期,应重新取样试验。c、水泥质量证明书中各项品质指标应符合标准中的规定。品质指标包括氧化镁含量、三氧化硫含量、烧失量、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抗压和抗折强度。d、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50kg/m3。3.1.2砂:a、砂拟优先选用优质河砂,严禁采用含氯量大的海砂。b、砂子宜用中砂,砂率宜控制在40%~50%。c、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计),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或等于C30时,不大于3%;低于C30时,不大于5%,对有抗渗、抗冻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3%。3.1.3石子:a、宜选用花岗岩碎石或卵石。b、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尺寸的1/5,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且不得超过60mm。c、石子的含泥量(按重量计)对等于或高于C30混凝土时,不大于1%;低于C30时,不大于2%;对有抗冻、抗渗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石子的含泥量不大于1%。D、石子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按重量计),当混凝土等级高于或等于C30时,不大于15%;低于C30时不大于25%。3.1.4水: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可拌制各种混凝土,不需再进行检验。3.1.5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减水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掺量须经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3.1.6钢筋已到达现场,其品种、级别和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并附有产品合格证、附件清单和有关材质报告单或检查报告,现场质检员已按要求进行外观检查,并按60t为验收批进行力学抽检。3.1.7优质泥浆性试验钻进方法地层情况相对密度黏度(s)含砂率(%)胶体率(%)pH值旋挖钻填土、硬土、粉土、砂性土、砂卵砾石层、软~中硬基岩等1.03~1.118~22<2%>988~103.1.8钢护筒检测项目及指标序号检测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测方法和频率1长度(m)满足设计值尺量2外径(mm)桩径+(20~40cm)3倾斜度1%4护筒顶面中心偏差(mm)505相邻关节管径差(mm)36下沉最后灌入度>5cm/min焊接焊缝尺寸及外观符合规程要求样板尺,目测10点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探伤100%探伤仪检测3.1.9钻孔桩灌注混泥土前泥浆及沉渣指标项目允许误差检验方法泥浆比重≤1.1泥浆测试仪器(三件套)含砂率<2%黏度17~20s沉渣厚度≤20cm测绳测量3.2技术要求3.2.1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不得出现断桩、缩颈、短桩等现象。3.2.2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3.2.3为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密实性,内部可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和引气型减水剂等。3.2.4检查钢筋笼绑扎质量、钢筋保护层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合格后填写隐蔽验收单。3.3质量要求3.3.1所用外加剂应有出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现场复验其各项性能指标应合格。3.3.2检查混凝土拌合物配料的称量是否准确,如拌合用水量、水泥用量、外加剂掺量等。3.3.3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两次。3.3.4钢筋储存:钢筋的外观检查合格后,应按钢筋品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类堆放,不得混杂,且应设立识别标志。钢筋在储存过程中应避免锈蚀和污染,宜在库内或棚内存放,露天堆置时,应架空存放,离地面不宜小于300mm,应加以遮盖。3.3.5钢筋的除锈:钢筋均应清除油污和捶打能剥落的浮皮、铁锈。大量除锈,可通过钢筋冷拉或钢筋调直机调直过程中完成;少量的钢筋除锈,可采用电动除锈机或喷砂方法除锈,钢筋局部除锈可采取人工用钢丝刷或砂轮等方法进行。3.3.6钢筋配料整形: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对弯曲的钢筋应调直后使用。调直可采用冷拉或调直机调直冷拉法多用于较细钢筋的调直,调直机多用于较粗钢筋的调直,采用冷拉法调直时应匀速慢拉,Ⅰ级钢筋冷拉率应≦2﹪,牌号钢筋冷拉率应≦1﹪.用调直机调直钢筋时,表面伤痕不应使截面面积减少5﹪以上。调直后的钢筋应平直、无局部弯折,冷拔低碳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3.3.7下料前认真核对钢筋规格、级别及加工数量,无误后按配料单下料。钢筋弯曲成型前,应根据配料表要求长度分别截断,通常用钢筋切断机进行。在钢筋切断前,先在钢筋上用粉笔按配料单标注下料长度将切断位置做明显标记,切断时,切断标记对准刀刃将钢筋放入切割槽将其切断。应将同规格钢筋根据不同长短搭配、统筹排料;一般先断长料。后断短料,一减少短头和损耗。避免用短尺量长料,防止产生累计误差,应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切断过程中如发现劈裂、缩头或严重的弯头等,必须切除,切断后钢筋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钢筋长度偏差不得小于±10mm3.3.8钢筋弯曲时应将个弯曲点位置划出,划线尺寸应根据不同弯曲角度和钢筋直径扣除钢筋弯曲调直值。划线应在工作台上进行,如无划线台而直接以尺度量化线时,应使用长度适当的木尺接量,以防发生差错。第一根钢筋弯曲成型后,应与配料表进行复核,复核要求后再成批加工。成型后的钢筋要求形状正确,平面上浮无凹曲。弯点处无裂缝。其尺寸允许偏差为:全长±10mm,弯起钢筋起弯点位移20mm,弯起钢筋的起弯高度±5mm,箍筋边长±5mm,箍筋边长±5mm。3.3.9钢筋的连接接头:焊工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确定工艺参数,试样数量应与检查验收每批抽样数量要求相同。施工时,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工艺参数,施工员、质量员对焊机参数、接头质量随机抽样,确保焊接过程监控到位,焊接接头检测由监理工程师见证抽样送检。3.3.10加工钢筋笼胎具:用槽钢和钢板焊成组合胎具,每组胎具由底梁、底梁端部大样板、加强筋位置弧板三部分构成。底梁采用两根槽钢,槽钢间距50cm左右,之间用钢筋或角钢焊接;底梁一端垂直焊接一块110cm×110cm的钢板,厚不小于0.5mm;在大样板上用油漆绘出加强筋外轮廓及每根0主筋的位置;在底梁上按每节钢筋骨架加强箍筋数量和位置设立弧形板胎具,弧形板采用10mm钢板,弧形板胎具按加强筋外缘弧长的三分之一长设置,弧形胎具上对应大样板主筋位置设置凹槽,校正无误后与底梁焊接。将加强箍筋就位于每道弧板胎具的同侧,按弧形胎膜的凹槽摆焊主筋和箍筋,弧形胎膜上的主筋全部焊完后,滚动钢筋骨架至下一段三分之一弧,如此往复,直至全部焊完。滚出钢筋骨架,然后吊起骨架搁于支架上,套入盘筋,按设计位置布置好螺旋筋并绑扎于主筋上,点焊牢固,最后安装和固定声测管。第一个骨架加工时,每焊完三分之一弧至下一段弧时,要与大样板上的主筋位置核对,焊完后,核对无误,可成批加工。具备条件后可使用钢筋笼成型专用设备进行加工。3.3.11钢筋笼加工场地分节制作,根据具体吊装能力确定每节长度,加工必须按照钢筋配料单或技术交底进行,严禁随意、私自更改制作方式。下料前,必须先进行拉直,然后对号加工下料,并分类标时排放。钢筋笼制造在专用胎具上或台架上进行,钢筋的间距必须至少采用两个间距定位架来进行定位,禁止工人手扶固定间距,保证其主筋和箍筋的轴线、平顺度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规范误差要求。3.3.12螺旋筋的安装:螺旋筋设置在主筋外侧,螺旋箍筋缠绕要紧密。防止离鼓,采用绑扎或梅花形点焊与主筋连接成型。螺旋筋与主筋连接先点焊在主筋上,然后用绑丝绑扎。钢筋绑扎采用18~22号铁丝,绑丝采用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