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人生的艺术化:美与人生主讲:赵国乾“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因为欣赏,所以能拥有出世的心态去更好地投入入世的事业。因为欣赏,所以私欲摆脱了,情趣丰富了,人生澈悟了。因为欣赏,所以有了自由自在的生命,真善美浑然一体。漫慢走,欣赏啊!以你的执着与真诚面对人生、社会、真理。以你的严肃与豁达欣赏、创造、超越这个世界。以你的理想、情趣和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世界多一个欣赏的人,就多一份创造,也就多一份精彩!——朱光潜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六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六个字结尾。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生活中,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四、生命的意蕴五、超越日常生活六、诗意地生存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变动不居;文化观念上,中西思想激烈碰撞;在美学领域,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美学艺术家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独立和人的自觉,把“人”的问题置于美学的中心,注重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生命等问题的阐发。(一)动乱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一些积极分子毅然走出书斋,拿起战笔,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们针贬时弊,为革命的事业奔走呼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二)王国维、蔡元培对“人生艺术化”的启发朱光潜在晚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者的访问”,谈到自己的美学生涯时说,“我还受到一些近代中国美学家的影响,主要是蔡元培和王国维”。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在《谈美》的收尾一章中,朱光潜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旨在说明人生和艺术的关系。朱光潜认为,人生是一个多方面的整合体,完满的人生是实用活动、科学活动和美感活动的和谐统一。人生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一)人生的情趣化朱光潜在很多文章中都谈到情趣的问题,在“人生一情趣—艺术”三者之间,“情趣”是联系“人生”与“艺术”的中介,是“人生艺术化”的中心问题。那如何才能做到人生的情趣化呢?首先,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做到以情为主。其次,情趣是个体生命的体验。第三,情趣体现为日常生活的诗意化。(二)超脱的态度朱光潜认为,要实现人生的情趣化,必须有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即把世界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欣赏,这样可以摆脱实际功利的牵绊,达到一种自由洒脱的境界。首先是取与舍。其次,在心理上与现实辟开一段距离。第三,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三)人生的严肃主义人生艺术化还意味着对人生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他们会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看作是自己人格的表现,因而尽量的追求完满。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人生艺术化”可以说是现代唯美主义者的共同主张,他们普遍关注人生与艺术的关系,梁启超的“趣味主义”,吕澈的“艺术的社会”,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化”,宗白华的“艺术的人生观”,还有梁实秋、丰子恺、郁达夫等等,他们普遍关注人生的终极归宿问题,其中以宗白华最具代表性,他与朱光潜一起被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双峰。(一)同情的眼光宗白华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化发展,是因为它有不息的生命和感情,而同情就是原动力。人以富有诗意的同情心去看待世间万物,把自己的精神、意志贯注其中,就会感到情趣盎然,不会产生无聊之感。(二)“静照”的境界所谓“静照”,是指超越利害关系,不付诸意志行动,没有概念参与的直觉活动。宗先生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行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最静默里吐露光辉。”(三)“超世入世”的人生态度“超世入世”就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心胸去迎接世界,深入人生。超世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深入;不是为了居高临下,而是为了旷达亲切。四、“人生艺术化”的审美内涵(一)世界学术背景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叶朗先生说:“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二)宇宙、社会和器物中的生命意蕴对于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若干方面来看。在《艺术与中国社会》一文中,宗白华先生虽然没有使用“生命意蕴”的术语,但是他实际上把生命意蕴分成三个层次。(三)体味生命意蕴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还表现为:善于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生活也更有情趣。(四)本色的生活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也表现为:执着于生命意蕴的人,他的生活必定是本色的生活。本色的生活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它就是艺术化的生活。五、超越日常生活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一段极其精彩的活:“能兴者谓之豪杰。兴者,性之声呼气者也。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矣解》)王夫之描述了两种不同情境:一个情境呈现为个体眼界狭隘,意志消沉,感觉迟钝,心灵充满暮气,终日斤斤计较,被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所遮蔽;另一情境则相反,生气昂然,心胸阔大,敏锐而有豪杰气象。前者更像一个日常生活中被消磨了意志而没有趣味的人,眼前只有柴米油盐禄位田宅;后者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人性被升华了,精神被激活了,人变得富有生气和胸怀,超越了前一境界的种种局限与束缚。王夫之所说的“兴”,正是审美感兴和体验,所以他讲“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并把审美视为一种“救人道”之“大权”。审美真的是如此功能吗?美学真的有救助人心的潜能吗?美学史上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席勒坚信审美可以弥合人性的分裂,游戏(审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黑格尔断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强调,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克罗齐也强调,美学有解放的功能。马尔库塞则说得更加明确:审美发展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这就为主体准备了一个新的客体世界,解放了人的身心并使之具备了新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