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编号:19教学时间:教学班级: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和学习方法。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3、通货膨胀率的计算;4、失业率的计算5、一般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学派的争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6、一般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失业的含义;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含教学重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3.通货膨胀率的计算;4.失业率的计算失灵;教学难点: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第八章宏观经济学概论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3000万人失业,经济水平倒退20年,传统的经济学遭到了挑战。这时凯恩斯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其代表作就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通常简称为《通论》。一、国民生产总值(GNP)在国民收入中最重要的是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生产的产品总值,不包括存货和二手货的销售;其次,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的产品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以避免重复计算。例如养鸡场出售肉鸡,一部分在市场上销售给居民,另一部分出售给食品加工厂制作鸡肉肠,则销售给居民的部分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另一部分出售给加工厂的暂时不计入,待工厂生产完毕后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第三,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最后,国民生产总值的产品是按照现期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不仅受产品数量的影响还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国际上通常有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法和支出法。支出法又叫产品流动法,是把一年内购买各种最终产品的支出加和,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各国在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的具体分类不尽相同。收入法又叫要素支付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两种方法分别主要包括以下项目:支出法收入法个人消费支出(C)工资和其他补助耐用品净利息非耐用品租金收入房租利润其他劳务公司利润【引入】部分预计花费8-10分钟私人国内投资(I)红利厂房未分配利润设备非公司利润居民住房企业税企业存货净变动额直接税政府支出(G)间接税中央政府支出资本折旧地方政府支出误差调整净出口----------------------------------------------------------出口(+)总计(GNP)进口(-)────────────────────────────────总计(GNP)另外还有按照各个部门产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部门法。这三种方法理论上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往往不同,需要通过误差调整使其一致。(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国内生产净值(英文缩写为ND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二)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三)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在思考过程中,进一步引导理(四)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一折旧=NDPNDP一间接税=NINI一公司未分配利润一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十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PI一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十储蓄在以上五个总量中,国民收入可以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与狭义的国民收入,前面所讲的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这五个总量。这种国民收入也可以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所讲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板书设计一、国民生产总值(GNP)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课堂小结:本次课主要对宏观经济学总体及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总量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和学习,课后应对宏观有一个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后分析:性思维教案编号:20教学时间:教学班级: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国家总需求和总供给等相关理论。1)通货膨胀率的概念,衡量指标2)国民收入的决定3)名义GDP和实际GDP4)GDP与人均GDP6)失业率的计算教学重点:1.通货膨胀率的概念,衡量指标2.失业率的计算教学难点:1、两部门经济的均衡2、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3)通货膨胀率的计算;4)失业率的计算5)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学派的争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失业的含义;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含[新课教学]在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时,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理论上是一致的。说明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平衡关系:总需求AD=总供给AS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个恒等式是事后的恒等关系。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成为均衡的国民收入。这里有三点假设:第一,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既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不变的。第二,各种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三,价格水平不变总需求是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在显示的经济部门中,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四部分。消费是指居民对产品与劳务的需求与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房租、其他劳务支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总需求中消费的需求是最稳定的。投资是指厂商对投资品的需求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厂房、设备)、存货、在产品,以及居民的住房投资。投资在经济中的波动相当大。政府支出是政府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或者说是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比如中国政府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就是一种政府购买行为。现在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加强,政府支出在总需求中的比例一直在提高。出口是净出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口的比例快速增加,但其受世界经济影响较大,波动很大。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因此总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总需求的高低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大小。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和储蓄是成相反方向变动的,一方增加,另一方先花5分钟时间必然减少。因此储蓄增加导致消费减少,进而总需求减少,从而国民收入减少。因此,储蓄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节约的悖论”。在物品市场上,利息率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众所周知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投资通常要贷款,利息率高,则利润减少,导致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最终导致国民收入减少。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但是生产的分散和盲目,经常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去平衡。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又叫需求不足,表现为经济停滞即经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就业困难失业增加,物价下降,企业生产下降存货增加。另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又称需求膨胀。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快,经济结构失调,直到出现通货膨胀。因此无论是需求不足还是需求膨胀对经济运行都是不利的,必须采用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以调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相对平衡。一、名义GDP和实际GDPGDP是衡量经济中所有市场上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如果从这一年到下一年总支出增加,一种情况是经济生产了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另一种是以更高的价格销售物品和劳务,使得GDP上升。这两种GDP的升高本质不同,前者是真实的增长,后者由于有价格变动的影响是虚假的增长。通常经济学家都是使用实际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如果我们以过去某一年的价格来评价物品的价格与劳务,通过用固定在过去水平的价格来评价现在的生产,实际GDP真实说明了经济的整体变动情况。2004年第三季度我国名义GDP增长13%,而实际GDP增长只有9.3%。1980年的一份北京青年报的零售价是二分钱,现在的价格是1元,众所周知这是价格增长50倍,而不能说GDP增长50倍。又如报纸上经常报道说:某企业现在一年的利润等于重建若干个工厂,这实际上混淆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行为(有意或无意的),是一种浮夸现象。二、通货膨胀及衡量指标1、概念: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的上升。2、物价指数:选择一篮子固定商品(产品或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表示物价水平的指数。举例:5个面包和10瓶饮料3、衡量物价指数的三个指标:CPI指数一篮子消费品PPI指数一篮子生产资料GDP缩减指数:一篮子的最终产品三、失业率的计算1、失业者:指一定工作年龄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但是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总人口:失业率=四、GDP与GNPGDP:“国土”原则,一国领土范围内GNP:“国民“原则,本国常驻居民GNP=五、GDP与人均GDPGDP反映的是一国经济的总量规模大小,但不能反映一国的生活水平,富裕程度。人均GDP:可以衡量一国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人均GDP=板书设计:一、名义GDP和实际GDP二、通货膨胀及衡量指标三、失业率的计算四、GDP与GNP五、GDP与人均GDP课堂小结:本次课主要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知识进行把握,重点掌握国家总需求和总供给等相关理论课后分析:剩余时间完成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