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浆丝第一节概述一.上浆目的。1.增加丝条抱合,提高经丝强度(内部渗透)。2.提高耐磨性(外部包覆)。二.上浆法要求。(一)对浆料的要求。1.浆液应有适当黏度和渗透性。2.浆液对丝条有较好粘着力和成膜性。(柔软不发粘)3.浆液不损伤纤维原有性能,性质稳定。4.易退浆容,且对印染无不良影响。5.浆料成本低、来源广、上浆操作简便。(二)对浆丝设备和上浆工艺要求。1.能控制一定的伸长率,要求浆丝张力均匀、伸长度小。2.能控制一定的回潮率,要求浆丝既不发粘又不发脆。3.能控制一定的上浆率,要求浆丝既不发硬也不易起毛。4.能适应不同品种上浆,要求干燥均匀、质量好、v、y值高。5.能实现上浆自动化。第二节浆料一.浆料概述。(一)浆料组成。粘着剂(1)粘合纤维(2)表面形成浆膜2.助剂。(1)提高浆液渗透性,改善成膜性能。(2)提高防腐性(潮热)及吸湿性能(干冷)。(3)提高抗静电性。(二)浆料分类。1.粘着剂分类。(1)天然粘着剂。植物性:淀粉类(小麦、玉米等)棉纱动物类:蛋白质类(动物胶)人造丝衍生物类: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人造丝(2)合成粘着剂:乙烯类:聚乙烯醇(pva)丙烯酸类:聚丙烯酸丁酯。2.助剂分类。浸透剂柔软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吸湿剂等二.粘着剂(一)粘着剂特性。1.水溶性一般要求粘着剂能溶于水。2.粘着力(浆液对丝线吸附的能力)。(1)黏度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阻力是物质阻止流动的一种趋势。(2)亲和力浆料分子与纤维大分子间结合力(氢键、范氏力,极性基团之间、非极性基团之间作用力)(三)常用粘着剂1.丙烯酸类浆料。(1)丙烯酸类聚合物通式(2)典型丙烯酸类聚合物(聚丙烯酸丁酯)a.水溶性b.粘着力A.亲和力对聚酯纤维粘附力强(浆料与聚酯纤维都含有酯基)。B.黏度浆液稀而粘,粘着力强、渗透性好、成膜柔软,一般使用时不必另加助剂。注:丙烯酸类浆料再粘性强。解决办法:1.尽量减少吸湿性基团。2.氨水中和羧基。3.采用化学交链。(3)喷水织造浆料。a.喷水织造浆料要求。A.增强浆膜抗水性和减少浆膜再粘性。B.浆丝耐磨性、柔韧性、抱合力好。C.浆膜退浆和精炼中易除去。b.喷水织机浆料基本结构。喷水织机浆料基本结构属于丙烯酸类浆料(以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为主的亲水组分与其他疏水组分聚合)。c.喷水织机浆料结构特征:A.四元共聚体丙烯酸酯浆料。以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为亲水组分,以乙酯及丁酯为疏水基成分。B.多元共聚体丙烯酸酯浆料。一.助剂1.浸透剂。减小浆液的表面张力,使浆液迅速均匀渗透剂经纱内部。2.柔软剂使粘合剂分子间结合松弛,使浆膜柔软润滑。3.润滑剂。使浆料表面润滑,提高浆纱耐磨性。4.抗静电剂。防止疏水性纤维织造时产生静电,避免纤维相互排斥。5.吸湿剂。使浆纱在织造时吸收水分跟、而保持柔软。注:聚丙烯酸类浆料吸湿强、无须吸湿剂。6.溶剂通常用水作溶剂,调浆用水硬度不超过10o,以5o为宜。(1升水中含有相当于10mg氧化钙盐,为1o.)二.即用浆料。由几种粘着剂和助剂复合而成,使用方便。第三节调浆与配浆一.浆料的依据配方。1.纱线的纤维种类。浆料对纱线有着良好的亲和力(具有相同基团或相近极性)。2.纱线线密度和纱线结构。(1)纱线线密度↑,吸浆差,应适当提高浆液浓度。(2)纱线黏度较高,吸浆差,应适当加入适量浸透剂。3.织物组织和织物密度。(1)平纹织物:单位长度受摩擦次数多,提高浆液浓度,上浆率↑。(2)经纱密度大,织造时经丝相互摩擦多,且上浆时不易吸浆,应提高浆液浓度,并增加浸透剂用量。二.浆料的调制。1.粘着剂的调制。一般采用定积法,即以一定体积水中投入规定重量浆料来控制浆液浓度。例:聚丙烯酸酯浆液配制:(1)聚丙烯酸酯液体以冷水混合(冬天温水)搅匀即可使用。(2)浆液黏度范围为60~65s。2.助剂的调制。(1)浸透剂和吸湿剂(除固体)直接加入浆液,加热搅匀直至全部溶解。(2)柔软剂一般可直接投入浆液中混合乳化。(3)抗静电剂大多在浆丝烘干后直接涂在丝条表面。三.浆液质量指标。1.浆液浓度。(1)浆液浓度(﹪):1000L浆液中所含粘着剂重量百分比(配浆时使用)。(2)浆液比重(3)浆液含固率干燥浆料对浆液重量的百分比。测试方法:A.烘干法B.糖度计(折光仪)折射率与含固率成一定比例。2.浆液黏度。(1)绝对浓度:旋转式黏度计测定(2)相对黏度:恩氏黏度计测定,40o200ml浆料通过。一个¢2.8mm小孔流出的时间。注:黏度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改变浓度来达到。3.浆液pH值。浆液pH值一般用广泛pH试纸测定。合成纤维不应用碱性较强的浆液。4.浆液温度浆液温度取决于纤维种类和浆料特性。第四节上浆一.经纱退绕。1.经纱退绕张力控制要求:(1)退绕张力应当恒定(不随卷绕直径及车速而变),且尽可能小。(2)各经轴之间退绕张力要均匀一致。2.经纱退绕装置。(1)积极式退绕装置。a.以较小的预设张力主动送出经纱,纱线退绕张力受到精确控制。b.现代长丝浆纱机的轴对轴上浆(只有一只整经轴退绕)都采用积极式送出装置。(2)消极式退绕装置二.上浆装置浆槽内上浆工艺流程P织1321.引纱辊。拖引经纱从经轴上退解出来后进入浆槽,改变过去由上浆辊和压浆辊拖引经纱的办法。(经纱湿态易伸长)。2.浆槽存贮浆液,进行上浆的装置。3.浸没辊。(1)作用经丝进入浆槽后,由浸没辊把经纱浸入浆液内。(2)对上浆的影响。浸没辊直径大、位置低,经纱浸浆长度大,上浆率相应提高。说明:a.不宜用升降浸没辊位置(改变浸浆长度)来调节上浆率。原因:降低位置会增加纱线张力。c.浸没辊位置一般从轴芯与浆液平面平齐为准,经纱浸浆长度通常在430~450mm之间。4.上浆辊和加压辊。(1)作用。通过加压辊和上浆辊之间的挤压作用,部分浆液被压入纱线内部,多余的浆液被压浆辊挤出流回浆槽,使纱线获得一定的浸透被覆。(2)浸压方式各种浸压方式P织133a.单浸单压:一只浸没辊,一对上浆辊A.浆槽容积小,浆液周转及时,浆液新鲜,上浆率稳定。B.纱线受到的张力和伸长较小,b.单浸双压:一只浸没辊,两对上浆辊A.浆槽容积较大,对浆液黏度稳定不利,浆丝伸长率有所增加。B.挤压和浸透条件较好,上浆较为均匀,浆纱毛羽减小,纱身光洁。(棉纱)c.双浸双压:两只浸没辊,两对上浆辊A.B基本同b.(疏水性纤维)(3)压浆辊的加压强度和加压装置。a.压浆辊的加压强度。压浆辊的压强增大,上浆率减小,压出回潮率降低。说明:A.为提高车速,可用高浓、重压的方法。B.单浸双压和双浸双压加压强度配置方式。(a).先小后大,逐步把浆液压到纱线内部,增加渗透,适用于黏度和浓度较高浆液。(b)先大后小,浆纱通过第一只压浆辊能得到较多的浸透作用,通过第二压浆辊能得到较好的被覆作用,适用于浓度黏度较低。b.加压装置。在压浆辊轴芯两端加压的装置,新型纱浆机一般采用气动加压装置。(4)压浆辊的表面状态。表面弹性好,压浆辊和上浆辊接触面积大,压强小,上浆大,现代浆纱机多采用橡胶压浆辊,表面弹性稳定。一.湿分绞(1)湿分绞。将纱线分成数层,分层后的纱线以分离状态进入烘房,有利于纱线的烘干和浆膜完整。(2)分绞棒根数。一般为3根或5根(max=7)根数↑,经纱密度↓,效果↑。注:分层进入烘房后,3~5m内不接触导辊。四.烘燥(一)烘燥作用根据上浆后经丝回潮率要求,去除水分。(二)烘燥方法1.以热传导为主的烘燥方式(烘筒)(1)纱线与高温烘筒表面接触。(2)烘燥效率高,速度快,能耗较少,温度易控制。2.以对流为主的烘燥方式(热空气,热风)(1)热空气与湿浆纱交换,使水分汽化而烘干经纱。(2)烘燥作用较均匀,能耗较大,速度较慢。3.以热辐射为主的烘燥方式(红外线0.72~1000um)(1)纱线吸收红外线波而转化为热,使水汽化。(2)内外加热均匀,速度快,效率高,能耗少。(三)烘燥装置1.(多)烘筒烘燥装置(2~13个)例:8烘筒烘燥装置(1)前四只烘筒分层预烘(上层两只,下层两只)(2)后四只烘筒烘燥至规定回潮率。2.热风和烘筒联合式烘燥装置(热风烘筒烘燥装置)六.浆纱的质量控制(一)上浆率(纱线上浆后,浆料的干重对经纱的干重之比的百分数)1.上浆率对生产的影响。(1)上浆率偏高,成本增加,浆纱弹性减弱,织造易引起脆弱头。(2)上浆率偏低,浆纱耐磨性降低,纱线易起毛,断头增加。2.影响上浆率的因素:(1)浆液的浓度与粘度(浓度是影响上浆率的主要因素,浓度大,一般粘度大,渗透少,皱覆多强度及耐磨性增加,但纱线弹性差,易断头。)(2)压浆力压浆力增大,浸透好,皱覆差,上浆率低。(3)浆槽温度浆槽湿度低,浆液粘稠,浸透差,皱覆好,易造成表面上浆。(4)浸没辊位置高低浸没辊位置低,纱线浸入浆液时间长,吸浆充分,上浆率增加。(5)浆纱机速度速度快,一方面浸浆时间短,浸透差,上浆率减少倾向。另一方面,经纱在压浆区经过的时间缩短,压去浆液较少,皱覆好,上浆率增大倾向。V方面是主要的,即V↑,上浆率↓。(6)浆槽内纱线张力(经轴轴架到压浆辊之间纱线张力)张力较大,浆液不易进入纱线内部,上浆率小。(二)回潮率。(浆纱所含水分对浆纱干重之比的百分比)1.回潮率对生产的影响。(1)回潮率偏高,浆膜发粘,浆纱易粘连在一起。织造时开口不清,断头增加。(2)回潮率偏低,浆膜粗糙脆硬,易造成脆断头。2.影响回潮率的因素。(1)烘房温度。烘房温度↑,回潮率↓。(2)烘房数量。烘房数量↑,回潮率↓。注:一般来说,上浆率高,回潮率也偏高(浆纱内部水分不易蒸发所致)(三)纱线伸长率(纱线被拉伸的长度对原纱长度的百分比1.伸长率对生产的影响。伸长率过大,纱线弹性损失,纱线承受反复负荷的能力降低,织机断头率增加。2.影响伸长率的影响。(1)浆纱张力。浆纱张力↑,伸长率↑。(2)烘燥装置中的穿纱长度。穿纱长度↑,浆纱经过导辊曲折次数约多,伸长率越大。第五节浆纱机上经纱张力分区(一)退绕区。1.从经轴架到引纱辊的分区。2.经纱张力较小,伸长率也小。(二)上浆区1.从引纱辊到上浆辊区域。2.引纱辊主动拖动经纱送入浆槽,其表面线速度略大于上浆辊表面线速,经纱伸长率为负值。(三)湿纱区1.从上浆辊到预烘烘筒之间的区域。2.该区域为潮湿状态,设有经纱伸长调节装置,调节上浆辊和预烘烘筒的表面线速度控制张力和伸长。3.此区张力在保证纱线整齐排列前提下,以小为宜。(四)烘干、分纱区域1.从烘筒到拖引辊之间区域。2.该区域由湿到干变化,张力对纱线的伸长影响大,由于烘燥和分纱需要,浆纱有适当张力和伸长。3.该区一般为浆纱上伸长率较大的区域。(五)卷绕区4.从拖引辊到织轴为卷绕区。5.为使织轴具有一定卷绕密度,要求有较大张力,但是伸长率不是最大。第六节浆纱工艺与质量控制一.浆纱工艺设计。(一)制定浆丝工艺原则。1.按织物品种特点(纤维种类、线密度,组织密度)确定上浆要求和上浆工艺路线。2.按稳定浆液质量、价格来选择浆料种类。3.从设备条件出发,确定工艺路线,尽量采用新技术。(二)工艺设计内容。1.浆料的造用和确定浆液配方。2.浆液的浓度和黏度。(1)浆液的浓度。浆液浓度与正比例关系。在下列情况下浓度应适当提高:a.原纱质量下降时。b.使用周末剩浆。c.车速减慢。d.蒸汽含水量过多。(2)浆液黏度浆液黏度低,浸透多,被覆在纱线表面浆液小(三)上浆温度根据纤维种类、浆料性质及上浆工艺等参数指定。(四)压浆辊加压重量。纤维粗、经密高、加压重量大(五)浆纱速度。与上浆品种、设备条件等因素有关。(六)上浆率回潮率和伸长率二.浆纱的质量和产量。(一)浆纱的质量。1.理论产量。2.实际产量(二)浆纱质量1.上浆不匀。2.回潮不匀,3.张力不匀。4.浆斑。5.倒、并、绞头。(三)浆纱技术的发展趋势。1.上浆技术的发展趋势(1)使用高浓度浆液上浆,采用高压或中压上浆技术,压浆力随浆纱速度自动调节。(2)纱线张力分区自动控制及显示。(3)采用热风烘筒联合式烘燥装置。(4)浆纱及浆液质量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5)采用新型上浆方法:a.溶剂上浆。b.泡沫上浆。c.热熔上浆。2.新浆料的研究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