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精品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授课教案]主讲教师授课班级授课学年授课学时张珍2012级本科班2013-2014年8学时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了解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容;3.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重大意义;4.把握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三、本章基本概念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创新型国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五、课时安排8课时2六、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扩大就业。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各国都建立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主观上,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建立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3第一,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体制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指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是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可能存在。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毛泽东还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4(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资”和“社”的标志;(2)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在经济调节中各有优势和缺陷。(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三届四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强调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空体系。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特征(个性)。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5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优势互补的作用,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的过程十二大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第一,由我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由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6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地位(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3)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3.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资产的运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不具7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2.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3.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第一,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8十六大更进一步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1.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第一,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保证人们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三,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前进。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那里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9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利润、利息和租金等。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4.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意义在社会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