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经营审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经营审计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一、经营审计及其特点前面所述及的劳动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资金等各项生产力要素。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能单独的发挥作用,而必须业务经营活动中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体现出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业务经营审计主要审查被审单位是否改善和充分利用企业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审查利用生产力各要素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有效性。一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主要由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两部分构成。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在理论上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在实际中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两个并列的功能系统。经营是以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为依据,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从市场和用户需求出发,使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目标间达到动态平衡,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则是人们共同劳动引起的指挥职能,是社会生产的一般条件,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劳动协作的过程。经营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是一阶段性的概念,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市场有通过等价交换获得企业产品的用户,有竞争对手时,才会有企业经营,才会产生经营活动;而管理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只有人类存在,就需要生产,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管理。经营的职能是适应、生存(平衡)、应变、竞争、控制发展,管理的职能则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如果把企业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大体划分,供产销是经营,对其进行组织则是管理,因为供销活动是企业涉足市场,与用户和竞争对手发生关系,这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企业这种对外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经济活动称之为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企业以经营为先导,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利用开发,以最小投入争取最大产出,以期达到企业预定目标,企业这种对内之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活动称为管理活动。根据以上经营和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推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之概念,并进一步构造出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经营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借以检查和证明被审单位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促进其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经营审计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策略的审计;经营环境的审计;经营能力审计;经营预测决策审计;经营计划审计;采购与销售业务审计;经营控制审计;经营成果审计等。管理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的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的审查,以期评价其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及管理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审计的理论内容包括:计划管理审计;生产管理审计;物资管理审计;劳动人事管理审计;技术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设备管理审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等。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业务经营审计是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的对象是供产销活动过程及生产力诸要素的运动,是企业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过程、资源的占用情况和产品的产出过程,也就是直接审查投入、产出情况。所以它是比管理审计更为直接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2、业务经营审计的范围是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及其它业务经营活动。以工业企业来说,供产销活动是基本经济活动,是审查的重点。附属商业、门市部、运输服务和生活福利服务等经营活动是工业企业的附属,辅助、服务于生产的经济活动,必要时也应进行审查。3、业务经营审计的重点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开发利用程度。这种利用程度的确定可以通过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加以数量化。2二、企业经营审计的目标经营审计是通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反映人力、财力和物资使用情况的各种资料所进行的审核,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组织及其职能、生产程序等经营和系统所进行的测试,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体现经济效益优劣所作的评价。⑴对企业外部政策、内部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⑵对企业资源使用效益进行检查;⑶对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除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后检查外,还注意了对现在的和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检查;重点在于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人力、财力以及物资使用情况作出评价。主要内容是:材料、设备采购的效益审计;存货的效益审计;人力资源的效益审计;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组织结构和管理的绩效评价、设备使用的效益审计;生产操作过程的效益审计;销售效益审计;企业效益的系统评价;基建项目的检查和评估、分析等等。经营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就是经营审计的根本目标。就经营审计本身来说,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查业务经营过程,看其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二是审查生产力诸要素的开发利用情况,挖掘利用的潜力。它的具体目标包括:1.对企业的经营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经营能力;2.审查业务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关键问题,提出相应措施;3.审查业务经营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其薄弱环节和不适应的地方,找出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4.审查各生产要素对经营的保证程度,提出合理调配生产力各要素,保证业务经营能顺利进行,经营目标能按期实现的建议;5.审查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进行评价;6.研究改善经营活动,弥补经营缺陷,开发利用生产要素,挖掘利用潜力的途径。第二节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物资供应,是实现企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前提。要保证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供应计划、供应组织、仓储保管等一套物资供应管理活动。它对于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提高物资利用的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供应业务的审查包括采购业务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查。一、采购业务的审查采购业务审查主要包括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采购批量和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等内容。1.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首先,应审查其计划的制定是否按照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所规定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来编制,其品种、质量和数量是否与需要相一致,计划采购量是否合理。审查时可用以下公式验证:某种物资计划采购量=该物资计划需要量+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量其次,审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应分别从其数量和质量上考核计划完成程度。考核时应注意,计划完成情况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采购的不经济,以及大量资金的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经济效益。2.采购批量的审查。采购批量是否符合物资供应管理的需要,又做到经济合理,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审查。一是采购方式及费用审计;二是采购的数量,即最佳经济批量的审计。3(1)采购方式及费用的审查。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合同订购、市场购买、函电邮购等,适用于不同数量和要求的物资供应,其采购费用亦不一样。审查时,审计人员应将各种可能的采购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成本效益及可行性,确定最佳的采购方式,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企业所选择的采购方式是否合适,费用是否最低,在时间上是否能保证供应,质量上是否符合要求。(2)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查。采购批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供应业务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采购次数越多,全年的采购费用也就越高;而减少采购次数,则仓储量便会上升,库存物资的周转就慢、保管费用就增加。所以,应按全年采购费用和仓储保管费用最低来设计采购批量。经济批量的计算公式为:PbNaQ2其中:Q为最佳经济批量,N为物资年需要量,a为每次采购费用率,b为保管费用率,P为单价。审计人员应运用上式来验证企业物资采购的批量经济性和合理性,并以此作为审计评价标准,来衡量企业物资采购工作。(3)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包括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和采购费用率审查两方面的内容。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审查,可以将实际采购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材料成本差异数额及方向,然后作出评价结论。本期采购费用总额采购费用率=──────────×100%本期物资采购总量反映单位物资供应所需的采购费用,该指标因采购不同物资而异。审计人员应将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正确评价。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查仓储保管业务审查,主要包括储备定额的制订、储备计划完成情况,以及仓库保管的设置和管理制度执行的审查等内容。1.储备定额合理性的审查。物资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评价仓储保管的数量是否合理,制订的最高储备、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和季节储备定额是否合理、是否经济,能否既保证生产的需要,又能压缩储备量,节约成本支出。(1)最高和最低储备定额的审查。制定最高储备定额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供应期法和经济批量法。供应期法,即根据供应间隔的长短和每日平均耗用量,并考虑物资使用前的准备日数和保险日数来制订储备定额。其计算公式为:某种材料最高储备定额=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供应间隔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保险天数)式中:“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保险天数”,为保险储备;“材料日耗用量×(供应间隔天数+准备天数)”,为经常储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4审计人员通过审查各项定额制订得是否合理,来评价企业材料储备的合理性与效益性。经济批量法,即以经济批量作为企业的经常储备。它充分考虑了储备的经济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最高储备额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经济批量(2)季节性储备定额的审查。季节性储备是在原材料属于季节性生产不能全年正常供应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必须建立的物资储备量。其计算公式为:季节性储备定额=季节性储备天数×日均耗用量审查时,应注意其季节性储备天数计算依据是否充分,查明季节性储备定额与企业仓库场地和设施的保管是否吻合。2.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合理有效的储备定额,能为控制仓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情况下,仓储量应控制在最高储备与最低储备之间。超过了上限,即物资积压;低于下限,则不能保证供应。审计人员应分析影响储备变动的各个因素,如领料或订购的数量、时间等,并根据其具体需要,及时修订定额或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定额仓储量。3.仓储保管的设置与管理审查(1)审查仓库位置与内部空间的布置。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仓储的性质,以及安全和管理的要求来设置。仓库内部的空间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仓库有效面积的利用程度和仓库作业效率。审计人员应审查仓库位置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厂内物资流动的经济性、合理性。通过审查促使企业根据仓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空间布置,提高仓库利用率。(2)物资管理的审查。首先,审查仓库面积利用率,视其是否保持了合理的比率,是否有利用的潜力。其公式为:已利用面积仓库面积利用率=───────×100%仓库总面积其次,审查仓库存放保管工作,做好“十防”工作,减少不合理库存。最后,审查物资保管过程中帐卡档案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及时掌握、了解库存情况。仓库与财会部门、供应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对帐,帐卡是否相符。(3)物资分类保管的审查。对于库存物资的保管,应根据其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等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ABC分析方法,把库存物资分为ABC三类,并配以相应控制措施。审计人员通过审查,确定其物资分类是否适当,相应的物资管理方法是否正确,所实施的管理措施效果是否良好,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第三节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生产业务的审查,主要包括对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规则,以及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和产品成本的审查。一、生产计划制订的审查5企业除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外,还应根据国家指导性计划来安排生产。审计人员首先应审查其制订计划的依据是否合规、合法。其次,应审查其生产计划是否综合平衡。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主要有: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劳动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的平衡。1、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生产能力=每台机器生产能力×制度工作日数计划生产量=计划需要量+计划期末预计存量-计划期初预计存量审查时,将上述两者进行比较,视其是否平衡。如果计划生产任务大于生产能力,说明生产能力不足;反之,则说明生产任务不足。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建议被审计单位修改生产计划。2、劳动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任务工时数=计划产量×单位产品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