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教学目标------------------------------------------------------1.理解德育基本原理,掌握德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3.理解和掌握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既要遵循德育的基本原理,也要依据自己的基本特征。本章着重论述职业学校德育特有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内容以及德育途径和方法。第一节德育的基本原理一、德育的概念关于德育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说法。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质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的素质和系统过程。”[③]《教育大辞典》则认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属形成个性的教育范畴。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智育、美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历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④]这里采用《教育大辞典》的定义。鉴此,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德育作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德育是把德育的“德”理解为“道德”,德育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依靠人的内心和外在舆论而被自觉遵守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德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对一定时代客观存在的道德有所理解和遵循,而这种理解和遵循程度上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人其“德”的水平的高低不同。广义的德育,就是把“德”的外延扩大。除了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更多的是从广义上去理解和实施的,因此有必要对广义的德育有一个进一步的理解。思想教育的本质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生观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价值观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追求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雷锋”的活动就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它告诉我们人生的追求和价值所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劳动模范”的德育意义就在于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标准。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的一大特色,它直接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政治观念作为德育内容。在操作上,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向因政治形势与任务而定,有较强的时效性,旨在让学生得到持续的政治熏陶,从而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这使得我国的德育内容许多时候、许多方面都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廉政教育”、“诚信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等等。环境教育是当代被拓展的德育领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就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文王临终之前就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这就是人与环境的道德关系。当我们面临来自环境报复的时候,就必须重新建立并遵守为自然所认可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德育属于个性发展的范畴,因此与心理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没有良好的道德就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的心理有其自然属性的一面,但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对社会规则的认同过程。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道德,进行道德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但心理教育如何与传统德育进行有机地融合,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的探索。不管是狭义的德育,还是广义的德育,德育都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教育系统,而是一个联系的、开放的教育系统。首先,德育的原则和过程受制于哲学尤其是哲学社会历史观,同时德育的途径又是社会学的有机组成,是伦理学的主体内容,而德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以心理学作为自己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从多学科的综合角度来研究德育概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德育的本质内涵。二、德育的要素德育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一般由五个要素构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其中前四个要素统一构成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后一个方面是学生道德行为因素,它表明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已经达到的自觉程度。前后两个方面的同一,构建德育的完整体系。(一)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准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道德认知是思想品德的心理要素之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在心理品德结构中,道德认知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思想品德的关键因素,是形成其它品德心理成分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就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就不会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坚强的道德意志,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指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体验。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在道德心理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道德情感的枢纽作用表现为:评价作用——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的情感体验表明个体对某些道德现象主观评价;调节作用——个体以某种情绪态度去调节控制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调控作用,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针对未来的道德行为,积极的道德情感具有强化作用,可以激励个体去做并从结果中获得满足、愉悦等情绪体验;消极的道德情感有弱化作用,阻止个体去做,从而避免内疚、后悔等情绪体验的产生。(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克服一切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道德意志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同时有助于个体深化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而调节道德行为。在心理结构中,道德意志表现为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定向作用——道德行为的目的性必须明确而且高尚,这样在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能表现出人的有指向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支配作用——道德目标确定后,为实现目标,个体就必须组织一定的行动或消除一定的行动。有人往往在口头上表示自己的“决心”,就是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去,就说明缺乏对道德行为的组织和控制,也就表明道德意志不够。(四)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真诚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人的道德信念大约在15岁以后,在深刻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开始确立。其形成表现为:掌握道德知识,确信其正确,以此指导自己行为,并作为道德评价标准。道德信念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综合性。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知、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三者的综合反映。二是稳定性。某种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内心动力发挥作用,不会轻易地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致于人们可以为实现某种信念矢志不渝,显示出行动上的坚定性。三是持久性。由于道德信念是一种信仰和责任感,因此一旦确立就会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这种信仰,履行这种责任。[⑤](五)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个体的道德行为已经成为一贯的、习以为常的惯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素质在行为实践中的表现,它的本质是实践。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是有区别的。道德习惯表现为一种道德常态,而道德行为则可以是常态,也可以是一时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于随地吐痰的人到了某个隆重的场合也可能会抑制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而表现出良好的文明举止,一旦脱离这个特定场合,其恶习会依然如故。道德习惯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第二,反过来它又作用于道德发展的其它要素,促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道德信念。第二节职业学校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一、职业学校德育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德育除了要遵循德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外,还有其独特的方面,这是由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德育对象所决定的。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是说,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并坚持自己的特色。从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上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因此职业学校与社会、与企业有着必然的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具有开放性和生产性特征。从职业学校的德育对象上说,职业学校学生是产业工人后备军。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职业性特征,也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务实性特征。从职业学校的德育机制上说,随着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需求,“有用即人才”的新型人才观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德育机制。一是架构新的德育网络系统。这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平台。将学校德育与学生自育(职业理想)、社会“时育(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三方一体、相互为用、互为补充的德育网络。二是创新学生德育评价机制。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活力,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出科学的学生思想品质评价原则与方法,努力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总括地说,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性主要表现为:第一,要注意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确定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方法,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第二,要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只有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吻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要求,并注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相关因素对德育的影响,使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积极引导,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第三,要努力讲求教育实效。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最终变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才是成功的。因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必须努力改进和探索工作方法和途径,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要把德育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做细做实,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要使其懂得道理,更要知行统一,表里一致。二、职业学校德育的任务德育任务是指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要达到的要求。德育任务反映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并为其服务。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德育大纲》)对职业学校德育基本任务的描述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职业学校德育的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